查看: 72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痛失翁丁老寨!华夏九州还有这些古老部落值得深情守护

[复制链接]

381

主题

381

帖子

114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4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2-17 01:3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21 年 2 月 14 日 17 时 40 分,有 " 中国最后的原始部落 " 之称的云南省临沧市翁丁村老寨不幸遭遇火灾,明火虽然已于当晚被全部扑灭,但千年部落毁于一 " 炬 ",令人无比心痛。


失火前翁丁老寨
翁丁老寨位于澜沧江畔,终年云雾缭绕。翁丁,在佤语中也有云雾缭绕、高山白云湖之灵秀的意思。翁丁老寨有着四千多年历史,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佤族村落,也是中国部落文化最后的活体。它保留了原始佤族民居建筑风格和原始风土人情,寨门、寨桩、打歌场、木鼓房、牛头桩等,都散发着浓郁的原始部落气息。
像翁丁老寨一样,在华夏九州,现存着这样一些 " 原始 " 部落,他们有的甚至不足千人,却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和生活方式,几经迁徙后在相对固定的地域上,世世代代传承着先民们的文化习俗。让我们走近这些 " 古老神秘 " 的群体," 以发现之眼,开启保护之门 "。


绿荫环绕的岜沙苗寨
岜沙苗寨:崇拜树木的神秘部落
岜沙苗寨位于贵州黔东南州,距从江县城 7.5 公里。岜沙人保持着古老神秘的生产生活方式,堪称苗族文化的 " 活化石 "。
这里还能看到男子们随身配着火枪、别着腰刀的传统。岜沙的镰刀剃头、奇特壮观的鸣枪、放铁炮迎宾仪式、神奇的树葬习俗,以及对树木的多元崇拜、" 人树合一 " 的独特文化,都让人感叹。


岜沙苗寨也被称为 " 中国最后的枪手部落 "
岜沙自称是古代蚩尤部落的一个分支,逐鹿中原蚩尤战败后,岜沙先祖几经辗转来到贵州大山深处的岜沙(苗语草木繁多茂盛之意),世代以狩猎和农耕为生。
岜沙人把树看作是神灵,人死了埋葬入土,不留坟墓、不立墓碑,只在死者的墓穴上栽种一棵小树,以示生命得到了树神的沿续。生命之树从此万古长青,庇护子孙万代安康。今天在岜沙的村头寨尾,很难看到一处坟头、一块墓碑。
岜沙村老人常说,以前是茫茫的大森林保护了岜沙祖先,是树木让岜沙人得以生存并繁衍。因此岜沙人自古以来敬树、护树,祖先制定有极为严厉的寨规,乱砍伐一棵树木要罚 " 三个一百二 ",即一百二十斤猪肉、一百二十斤米、一百二十斤酒,供全寨人食用,以儆效尤。
春秋轮回,岁月流转。岜沙人世代崇拜树木并以树为神,今天的村寨四周依然古树参天。
敖鲁古雅:最后的驯鹿部落


中国最后的驯鹿部落——敖鲁古雅
在大兴安岭西北麓、额尔古纳河右岸的原始森林中,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少数民族部落——敖鲁古雅,也称驯鹿鄂温克人,意为杨树林茂盛的地方。17 世纪中叶,驯鹿鄂温克人从贝加尔湖流域一带,游猎迁徙到大兴安岭密林中,靠狩猎和饲养驯鹿为生。
冬季漫长而寒冷,最低气温可达零下 50 摄氏度,在特殊的自然环境下,驯鹿鄂温克人依靠牧养驯鹿和传统狩猎业过着自给自足的山林生活,吃兽肉、穿兽皮,形成他们独有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敖鲁古雅的女性(摄影:王伟)
他们被称为 " 使鹿部落 " 和 " 中国最后的狩猎部落 ",也是我国境内迄今唯一保存 " 驯鹿文化 " 的民族。今天,最后一代纯正血统的驯鹿鄂温克人仅有 30 余人,世世代代赖以生存的驯鹿只剩 600 余头,极少一部分驯鹿鄂温克人仍然保留着较为原始、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


查干湖冬捕现场
查干淖尔人: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
查干湖,蒙古语为 " 查干淖尔 ",意为白色圣洁的湖,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境内,拥有 500 平方公里的广阔面积。在约 1000 年前的辽代,就有 " 凿冰取鱼 " 的记载。当地渔民延续千百年来捕鱼的传统方式,被称为 " 中国北方最后的渔猎部落 "。


查干湖冬捕仪式
一到冬天,湖面会完全冰冻,居住在湖畔的人们在这最冷的季节,展开查干湖冬捕。渔民们坐着马车上冰湖,一是为了减少污染,二是尽量少惊动湖里的鱼群。马拉绞盘拖网的原始捕捞方式,单网捕捞量不断刷新着吉尼斯世界纪录。对湖泊生态的影响小,保证了鱼群的生生不息。
查干湖冬捕奇观已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古老的祭祀仪式、虔诚的萨满舞蹈,让查干湖冬捕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和文化底蕴,参加仪式的人们身穿盛装,祭奠着蔓延了千年的丰收喜悦。


克木人与草木屋
克木人:热带雨林中的原始部落
在西双版纳的自然保护区里,居住着克木人部落。当地人又称他们 " 鸟人 ",像鸟一样生活的人。克木人是一个跨境群体,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景洪市嘎洒镇和勐腊县的尚勇、勐满、勐伴等地。
克木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文字流传下来。相互招呼时,用手拍嘴,发出 " 哇哇哇 " 的声音。再见时,用右手在左手的手腕由下外向上滑动手臂。
克木人以崇拜的图腾为姓氏,每种姓氏都有它的来历和传说,传递方式也很奇特,各氏族的成员对于代表自己祖先的动植物图腾都十分敬畏。在生长着许多珍稀植物的原始森林中,克木人自由快乐地生活着,男人女人的面孔相对健康俊美。
新中国成立前,克木人尚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过着游耕生活,与周边民族很少交往,以旱谷、玉米、豆类和薯类等旱地作物为主食。1956 年,克木人居住区被列为 " 直接过渡区 ",由原始社会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
今天的克木人除了保持自身独特的生活习俗,还种植橡胶、甘蔗、茶叶、砂仁等经济作物,并发展起了家庭养殖业。


阿细人的祭火节
阿细人:与火结缘、能歌善舞的部落
阿细人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自称 " 阿细 ",聚居于云南省弥勒、丘北等地。阿细人崇尚火,把火尊为神。相传很久以前,古老的阿细部落没有火,时常遭到野兽袭击。一位叫木邓赛鲁的先民,在农历二月初三钻木取火得到火种。为纪念取火英雄,阿细人便在这天举行隆重的祭火节。
祭火节当天,阿细人穿上节日盛装,能歌善舞的青年男女弹起大三弦,边唱边跳。两名壮年男子将精心编扎的 " 火神 " 抬起,走向 " 神树 ",举行祭 " 神树 " 仪式。在 " 神树 " 下,大家钻木取火,火花冒出来后,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
当火种被移至 " 火神 " 座下的火盆内,锣鼓声、角号声轰然响起,人们欢呼雀跃、手舞足蹈。人们抬着 " 火神 ",走进村寨的每家每户,送新一年的火种。阿细人对祭火节寄予了美好的愿望,意味着污秽邪魔已经被火烧尽,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阿细人保存着许多神秘的文化风俗,其中,民族歌舞 " 阿细跳月 " 和创世史诗 " 阿细先基 " 均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阿细跳月 " 流行于云南部分彝族地区,舞蹈热情奔放,气氛炽热,是彝族群众著名的社交娱乐形式。


赫哲族人精美的鱼皮衣
赫哲族:令人惊叹的鱼皮部落
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世居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流域,对许多人而言遥远又神秘。" 乌苏里江来长又长,蓝蓝的江水起波浪,赫哲人撒开千张网,船儿满江鱼满舱…… "《乌苏里船歌》那如诗般的歌词,更是让人对赫哲族人生出无限想象。
这个沿江而居的古老民族长期以渔猎为生,因喜食鱼肉,善于鞣制鱼皮,喜着鱼皮衣,也被称为 " 鱼皮部落 ",也由此有了 " 鱼皮制衣酒敬神,狗拉雪橇赫哲人 " 的说法。
赫哲族人用鱼皮制衣、盖房、造船,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 鱼皮制作技艺 ",尤其以有着上千年历史的手工技艺 " 鱼皮衣 " 为代表。2006 年,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入选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展宏图》鱼皮浮雕画
鱼皮制衣要经过洗料、剥皮、晾干、干燥、熟软、拼剪缝合、定型、修饰等步骤,这一系列复杂繁琐的工艺是赫哲族人的独有绝技。而有着 " 无纸剪纸 " 之称的鱼皮画,随着时代不断发展,在原有的镂刻和剪贴两种工艺的基础上,还发展出浮雕、手绣工艺技艺。鱼皮贴画所表达的是赫哲族人对生活的期盼以及对吉祥平安的向往。
栏目主编:顾万全 本文作者: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刘芳源 文字编辑:杨蓉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More>
广告位




00853澳门论坛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