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这座小小弄堂博物馆,读懂一条有着110年历史的上海花园弄堂的前世今生

[复制链接]

324

主题

324

帖子

1002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0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12-31 03:4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晴朗工作日的上午,奉贤路 68 号西王弄堂博物馆,迎来了三三两两来参观的市民游客。专程从宝山赶来的市民杨先生戴着口罩,默默地端详着馆内一块块展板,希望在弄堂博物馆里唤起更多儿时生活的记忆。看到博物馆内放置的建筑模型,他轻声向工作人员询问:" 这幢楼建筑面积有多大?当时是只住一家人吗?现在里面住了多少户人家?…… "
作为上海唯一一家由街道主办的博物馆,占地 120 平米的西王弄堂博物馆很袖珍。不贵,"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这里不仅展示了有着 110 年历史的西王花园弄堂的前世今生,也是社区居民们举办活动的公共场所。在近日上海市文旅局组织评选的 " 家门口的好去处 " 中,西王弄堂博物馆成为全市首批入选的 50 个好去处之一。


弄堂博物馆内展示的西王花园弄堂洋房建筑模型。
【这里曾是 " 小小联合国 "】
从奉贤路 68 号的小区门进入,右边是西王弄堂博物馆,左边和前方是有着 110 年历史的西王花园弄堂,也称西王小区。小区规模不大,12 幢英式风格的红砖或青红砖相间的三层洋楼分布在此,步行 10 分钟左右就可以逛一圈。工作日上午的小区内十分安静,头发花白的阿姨阿婆聚在阳光下聊天,满树金黄的银杏树叶不时落下,一只拖着长尾巴的小松鼠在电线和高大的水杉树之间飞快地流窜,完全感受不到一条马路之隔的南京西路的热闹喧嚣。




弄堂内十分安静,居民窗前摆着不少绿植。
根据西王弄堂博物馆的史料介绍,这里的 12 幢花园洋房始建于 1910 年(清宣统二年)左右,每幢楼建筑面积约 1100 平方米,分为主楼和两座副楼,主楼是当年外国洋行高级管理人员的住处,副楼则分别用作厨房和司机、保姆的住处。洋房建起后,弄堂内广植花木,绿荫掩映、嘉卉飘香,因此被称作 " 王家厍花园弄 "。这个 " 王家厍 ",正是后来广为人知的老字号 " 王家沙 " 的由来。
历史悠久的西王花园弄堂,曾留下不少名人的足迹。著名美国记者艾格尼斯 · 史沫特莱,就曾居住在此。当时,史沫特莱租住的公寓位于奉贤路 70 号,是西王小区内一间 20 多平米的二楼面南房间。在中国的 12 年间,史沫特莱亲眼目睹抗战时期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向世界发出了正义的声音。这个 20 多平米的房间,也正是史沫特莱以笔为戈的 " 战场 " 之一。在弄堂博物馆,还可以看到史沫特莱晚年到访中国时,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握手照片。




弄堂博物馆展板上的史沫特莱。
据史料记载,1937 年 " 八一三 " 事变后,华界居民纷纷逃难到租界躲避战火,西王小区内也居住了不少华界难民。此时西王小区的小洋楼已经可以对外出租,一间间房间迎来了不同的租客。
在这里出生,并长期居住于此的退休教师孙克强的家,正是当年史沫特莱租住的奉贤路 70 号。孙克强记得,当年小楼里的租客长相各异、语言也不尽相同,简直就是个 " 小小联合国 "。他印象尤其深刻的,是一名犹太点心师。当时,这名点心师在上海的高级西餐厅上班,会做各式各样宛若艺术品的精致点心。有时,他会献宝一般拿出一些点心给孩子们品尝。大约是因为美食无国界,也因为孩子贪吃,这位点心师在小区里颇受孩子们欢迎。


今天的奉贤路 70 号。
年过九旬的罗阿婆还记得,解放前西王小区里有个巡捕房,当时在里面工作的都是印度人。每天,这些印度人身穿统一的制服在小区巡逻,小区的门岗也会有专人负责站岗,对进出的人员进行查看。总之,住在这样 " 洋派 " 的小区,在当时是件值得自豪的事。
【丰富多彩的弄堂生活记忆】
从 1910 年至今,经历了百余年的岁月变迁,西王小区内最初的十多幢花园洋房的住户几经更迭。和市区许多老洋房一样,公私合营后,这里的每幢楼里住进了七八户人家。不少人家四世同堂,挤在 20 多平米的空间里过日子。如今,从这里走出的不少年轻人都已迁走,住进了商品房。但许多在这住了大半辈子的老人却不愿离开," 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
今年 67 岁的翁阿姨,从小生活在西王小区。在翁阿姨的记忆里,承载无忧无虑孩童时代的西王后花园最令人难忘。后花园里,无花果树的树干相当粗壮,枝娅在光影下努力向上伸展;四季常绿的冬青树挺拔高耸,树叶绿得发亮;葡萄架上的藤蔓缠绕交错,春天时枝头抽出嫩绿的小芽,待到炎夏时节,密匝匝的葡萄串似座座珍珠塔挂出来,让葡萄架下的孩子们馋涎欲滴……


当年的花园洋房,百余年后仍颇具美感。
后花园也是孩子们天然的游乐场。爬上树枝,用网兜抓蜻蜓、捉知了 , 感受自然的馈赠;在空地上捉迷藏、跳房子、踢毽子、体会游戏的乐趣;在一旁的操场上学脚踏车,用洗衣板当隔板打乒乓,一群玩伴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假模假样的军训……花园就像一个小小世界,里面的一草一木仿佛都充满着魔力。如今,花园虽然已经不复存在,但这些美好的记忆却永远留存在当时在这里长大的孩子们心中。
后来的西王小区,也住过不少名人。前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温可铮教授,就是其中之一。温可铮是建国后第一个在国际声乐大赛中获奖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在国内开独唱音乐会的歌唱家。他的音乐生涯横跨半个多世纪,不仅是蜚声海内外的声乐艺术大师,还是桃李满天下的著名声乐教育理论家,被称为 " 当代的夏里亚平 "。温可铮 2007 年离世后,他的夫人仍居住在西王小区,如今已是 89 岁高龄。


温可铮曾居住于此。
除此之外,著名小提琴家谭抒真、著名花鸟画画家郑伯萍,著名女演员朱曼芳 ( 其女儿邬君梅也是一名演员 ) 等,也都曾是这里的居民。在弄堂博物馆的展板上,可以读到有关他们的介绍。
【上海弄堂文化的展示窗口】
正是在这样丰富的人文历史背景下,西王小区所在的石门二路街道,才建起了一个专门的西王弄堂博物馆,展示这一有着 110 年历史弄堂的前世今生。
除了历史资料和照片展示,不大的博物馆内,老弄堂居民熟悉的爆米花摊头、开锁匠、磨刀匠、烟纸店等弄堂生活场景,也以黑白照片的形式被记录下来。一处两桌四椅子的袖珍休憩空间内,人们可以喝杯咖啡、看看老电影,旁边的书架上摆着的,都是和上海的弄堂生活相关的书籍。此外,带着时代印迹的老缝纫机组件,当年放音乐的卡带式录音机,外表略有些斑驳的热水瓶,也成为博物馆内的展品。




博物馆内的部分展品。
石门二路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滕毅告诉解放日报 · 上观新闻记者,每两个月,弄堂博物馆还会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有时是和一些收藏家合作的老玩具展、香烟牌子展等,尽量贴合弄堂博物馆的主题。最近的一次展览,与建党 100 周年相关,当年的军功奖状、与红军长征有关的地图和书籍,都陈列在了这里。
据介绍,整个石门二路街道不过 1.09 平方公里的占地面积,常住人口 2.9 万左右。但因这一带商务楼宇众多,白天时的人口有 10 万左右。一些商务楼白领午饭后,有时也会结伴而来,捧一杯咖啡进馆参观。博物馆虽然不大,但 2018 年初开馆后,当年就接待了约 6000 人次的参观者,2019 年也是如此。今年疫情期间,弄堂博物馆一度暂停开放,还有不少市民游客致电 12345 询问博物馆何时能恢复开放,以及如何预约。现在,博物馆已经正常开放,并建议提前预约进入,每次馆内参观人数不超过 20 人。平时,博物馆也会举办各种讲座和文化活动,吸引社区居民及游客参与。


每两个月举办一次的主题展览的部分展品。
" 很多中小学会组团来参观,也有生活工作在上海的外国人慕名前来,在这参加包饺子的活动,他们对上海还保留着这样的建筑样式感到很惊奇,也很愿意去了解现在里面居民的情况。" 滕毅说,如今的弄堂博物馆不仅是上海弄堂文化的一个展示窗口,也是社区居民们的公共活动空间。对于周边白领和海内外游客来说,这里也是记录上海历史发展进程的一个样本,让更多人了解上海的过去是怎样、如何发展成今天的样子,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从弄堂博物馆走出来,再回看安静的西王花园弄堂,感受又有些不一样。当年高大上的花园洋房,如今前后左右都立起了高楼大厦,有几幢房子的阳光被南京路上高大的商厦遮挡。经历了岁月沧桑后,红砖老建筑的颜值仍在,但眼前更密密匝匝的,是居民们晾出的万国旗似的衣服、床单和被子。想必是好奇的游客时有出现,有人在门口挂起了 " 居民住宅 非请莫入 " 的牌子。当记者在银杏树下对着房子拍照时,一位住在三楼的阿姨,悄悄关上了原本开着的窗户。


如今的西王小区周围已挺立起不少高楼。
栏目主编:李宝花 本文作者:李宝花 文字编辑:李宝花
题图为西王小区实景。本文图片均李宝花摄,部分图片为资料翻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More>
广告位




00853澳门论坛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