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这样的沉浸式“四史教育”让人们眼前一亮

[复制链接]

379

主题

379

帖子

116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7-3 04:19:4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 这座桥承载了我们的心血,记录了时代的变迁。" 原泖港大桥技术负责人唐明瀚一下车便用手轻轻抚摸着桥柱,感受着时间在上海首座大跨径斜拉桥留下的印记。今年年底老桥将被拆除,新建主桥开始通车,两代人的记忆在此处交汇。
一座桥,就是一段历史,泖港大桥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的 " 见证者 "。就在今天(1 日),两代泖港大桥技术负责人带领着约 40 名党员参观老桥与新桥,切身体会历史的变迁、感悟初心使命," 以小见大 " 开启沉浸式 " 四史教育 "。
一座桥,一段史,一代人的匠心
" 这座桥代表着一个好的开头,为后来的桥梁建设提供了参考与支持。" 原泖港大桥项目负责人李义已经退休,那段亲自参与大桥建设的经历常常浮现于他眼前。这座桥改变了附近人民的生活,也见证着上海的 " 日新月异 "。
时间拨到从前,起初的泖港镇如同一座小岛,被水路一分为二,住在河东的居民想要去河西,只能坐船。直至 1978 年,位于松江叶新公路的泖港大桥开始动工,四年后建成通车,附近居民生活才翻开全新篇章。


不仅如此,泖港大桥在历史上有着十足的分量。作为上海造桥史上第一座大跨径斜拉桥,通车时是全国跨径最大的公路斜拉桥,这也为上海乃至全国建设斜拉桥积累了丰富的桥梁设计理念和施工经验。
在这座桥的背后,离不开背后众多建设者,他们夜以继日地付出与钻研。彼时,河的两岸竖起了高塔、奠下桥基,高塔两边伸出的钢索将桥面拉住,这样的桥梁结构不仅外观优美,还具备跨越能力大、抗震性能好的特点。据唐明瀚介绍,当年的建设者费尽心思手工制作斜拉索,为了防止绳索在仓库放久了导致生锈,他们亲自在外部涂上一层漆。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原来的泖港大桥逐渐无法满足水、路交通的需求。2018 年 4 月,泖港大桥迎来翻新重建的日子。在保留了老桥的曲线纹理和平行式斜拉索基础上,新桥改为双塔中央单索面造型,宽度扩增到 38.5 米,将按一级公路设置双向 6 车道并人行道、非机动车道。


两代人的讲述,沉浸式感悟初心
" 站在这里能够同时看到老桥与新桥,这可以说是历史交汇的重要时刻。" 平申线航道(上海段)整治工程(叶新公路泖港大桥)项目工程师陈晋站在新桥上,向来自焦家村、大桥项目部的党员介绍着新桥的变化与亮点。从唐明瀚、李义,再到陈晋,两代泖港大桥建设者用不同的视角讲述着泖港大桥背后的故事。
老一辈的埋头苦干为年轻一代指引方向。平申线航道(上海段)整治工程(叶新公路泖港大桥)项目党支部书记周杰听完唐明瀚、李义的介绍,脑海中浮现了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下潜心研究工艺的画面,周杰深深被触动了。" 通过一座桥能展现老一辈的匠心,能让我们这些 80 后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新桥的建设中。"


40 多年的岁月里,泖港大桥承载了河道两岸无数人的记忆。焦家村第一网格党支部副书记丁海明亲身体验了大桥带来的变化——从摆渡过河的艰苦到在桥上穿行的便捷,如今他站在新桥中央,心里满是激动与雀跃。" 我见证了两代大桥,可以说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红利。"
值得挂念的不仅仅是记忆。" 大桥本身是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史的浓缩,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好见证。" 上海市基础工程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工会主席金君告诉记者,在了解了泖港大桥的历史后,年轻党员增添了知识、拓宽了思路,这样沉浸式的 " 四史教育 " 更能让他们感同身受。
作者:占悦
编辑:周渊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More>
广告位




00853澳门论坛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