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9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哈佛教授研究太反常识,原来12岁后才是语言学习“黄金期”

[复制链接]

407

主题

407

帖子

122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2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5-12 12:55: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以下文章来源于蓝橡树 ,作者马喆超


看点 双语学习圈中," 越早学习二语越好 "、" 抓住孩子语言学习关键期 " 的概念似乎已被奉为定论。然而,去年哈佛教授 Catherine Snow 的演讲却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讲座现场甚至直接炸开了锅。本文作者毕业于宾大教育学硕士,目前在美国知名幼儿园品牌 Kids 'R' Kids 中国总部担任教研总监。对二语学习非常感兴趣的他,也对 Catherine 的结论感到意外。趁此契机,他梳理了多份研究,希望能让大家对二语习得有更理性和全面的认识。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蓝橡树 ( ID: Blue_oak )
文丨马喆超 编丨 Mia
关于第二语言的学习,我个人非常感兴趣,也曾经参与编写了《别错过孩子英语敏感期》中的两个章节,当时我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看了不下 50 篇相关的论文。我当时总结的观点有两条:
1. 孩子越早学习语言是越有利
2. 亲子共读是第二语言学习最佳的方式
但是在去年,哈佛教授 Catherine Snow 在哈佛上海中心做了一场关于二语习得为主题的演讲,重点分析了她在 70 年代的相关研究。
令人震撼的发现是:她强调语言关键期(0-7 岁)并不准确,12-15 岁才是第二语言学习的最佳年龄。
同时她认为,善于抓住孩子的提问才是学习第二语言的关键。


Catherine Snow 教授
我没有去现场,但是听到了多位在场好友的反馈,说当时现场炸锅了,Snow 教授的观点得到超多中国学者以及家长的质疑,和我之前查阅论文的结果也不相同。
正好利用疫情这几个月,我重新梳理了第二语言学习的论文和研究,想把一些比较客观全面的发现与大家分享,也希望大家可以对于二语习得有更加理性和全面的认识。


什么是 " 语言关键期 "?
1. 语言关键期的起源
美国语言与神经科学专家 Penfield 与 Roberts ( 1959 ) 率先提出人类的语言学习具有关键期:他们认为大脑具有特定的语言学习窗口,错过之后,结果不可逆。
幼年时,孩子的语言学习是 " 纯天然 " 的行为。他们同时观察了孩子与成人学习第二语言的情况,结果他们发现,在相同的时间下,孩子比成人更熟练的使用第二语言。
通过大量的年龄与学习效果对比,他们推断,大脑对于 " 语言 " 的自然可塑性会在 9 岁时关闭,因此他们就直接宣布任何的外语学习都应该发生在 9 岁之前。
这种说法也在媒体上广泛的传播,但其实缺乏学术的严谨性。


2. 语言学习关键期的最新发现
2009 年斯坦福与宾大的联合研究发现 ( Thompson,2009 ) ,婴儿大脑初期的认知迟缓,是语言学习的黄金优势。
研究发现,因为大脑发展初期的不完善,造成孩子没有认知干扰(因为脑叶还没有发展到可以认知的地步),他们可以纯天然无干扰的自然接受语言。
由于成人不理解这种机制,强行让孩子们过早识字,强调输出性练习(比如市面上以前比较流行的闪卡练习),人为增快了大脑认知发展的速度,破坏了语言学习的先天优势。
如果你仔细阅读就会发现,大部分的研究都是能够明确指出第一语言学习有关键期,对于第二语言学习大部分使用的是推论,那么究竟有没有对第二语言学习直接的研究呢?
答案是:有的,但是结论不统一。
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即使经历了近半个世纪,依然是谁都说服不了谁。我想把这些观点客观的与大家分享,大家可以自己去做判断。


3. 第二语言学习能力包括哪些方面?
我发现在第二语言研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大家对于什么是第二语言学习能力到底应该评估哪些方面,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很容易造成结果的上巨大的差异。
因此,为了更好的和大家理解,我们先把范围确定好。
这点上,我认为哈佛教授 Snow(1978)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能力定义是相对完整的一位学者,根据她的定义,第二语言学习可以从 9 个方面去研究——
· Pronunciation: 模仿与自主发音;
· Auditory Discrimination: 区分 man 和 moon;
· Morphology: 语态(比如单复数 I am, he has);
· Sentence repetition: 从简单句到复杂句;
· Sentence Translation: 语句翻译;
· Sentence Judgement: 判断哪个句子写得更好;
· Peabody Picture Vocabulary Test: 词汇量测试;
· Story Comprehension: 故事理解;
· Story Telling: 讲故事的能力。
Snow 教授给出的结论:
第二语言学习的关键期不是 0-6 岁,而是 12-15 岁
Snow 教授在 70 年代主要针对的母语为英语,搬迁到荷兰的新移民家庭学习荷兰语的情况。研究分别对 3-5 岁;6-7 岁;8-10 岁;12-15 岁;和成年人年龄段的人。
在他们到达荷兰的 3 个月,8 个月,和 12 个月后进行上面提到的 9 个方面的第二语言学习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让人大跌眼镜!




看不懂图没关系,我给大家解释。
结果发现:除了模仿与自主发音的能力上,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以外。其他所有的方面,3-5 岁年龄段都是第二语言学结果表现最差的年龄段;12-15 岁是第二语言学习各个领域都表现最优的年龄段。
这简直给第二语言具有关键期的说法,扇了一记响亮的耳光!

为什么和我们的直观感受不相同?Snow 在讲座中给出的解释是:我们过度关注了刚出发 50 米的跑步结果,忘记了语言学习也是长跑,最终是要看整个赛程的。
但此项实验也只是证明了:
在最开始阶段发力,是效益收获最少的。如果一样的功夫花在其他年龄阶段,效果会更好;
起跑阶段的优势无法得到保留,会有 " 淡出效应 "。


其他研究者则认为,早接触第二语言是优势的,主要集中在morphosyntax 词素句法phonology 发音上。
"morphosyntax" 这个词其实有两部分组成,"morpho" 指的就是 " 单词的原型状态 ","syntax" 的意思是 " 句法 ",具体指当单词要组成句子时,需要按照一定的 " 句法 " 来改变其原型的状态。
比如我们学过 " 第三人称单数 " 就是一个特别棒的 morphosyntax 的例子。
"He likes playing football."
"How old is she?"
大部分的时候,我们是把规则先死记硬背然后再在具体的句式中套用。那是否存在一个时间窗口,我们不需要硬背,只要足够多的接触相关的句式,大脑就能内化这些 " 词素句法 " 呢?
至于 phonlogy 发音维度,就是我们说的早期学习第二语言是否口音更加接近本地人。


早学习第二语言是否更有优势?
学界并没有定论
这几个方面其实 Snow 教授中都有测试,只是 Snow 教授的测试结果发现 12-15 岁优势最大,但是大部分其他的研究者则认为,早接触是有优势的。
1. 早学第二语言的孩子,语法更好吗?
早在 1981 年,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 R.W.Sperry 就指出,人类的左半脑控制人的语言功能。
由于脑神经图像技术不断的进步,已经可以捕捉 1/1000 秒的神经图像。研究者开始比较不同年龄段第二语言者在学习 " 词素句法 " 时的脑神经图像。
Weber-Fox 与 Helen Neville(2001)发现 7 岁之后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孩子与之前就开始学习第二语言的孩子相比,对 " 词素句法 " 判断时大脑的神经图像有明显的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会在 " 语义 " 判断时消失。
这次研究他们主要分析了移民到说英语国家的中国孩子,这些孩子分别在 1-15 岁时移民国外。


他们发现,早期(7 岁之前)移民国外的孩子,在判断 " 介词 "," 定冠词 " 等 "close-classed word(封闭类词)" 时候大脑图像几乎和本地人完全一样,左脑神经图像波动比较平缓,说明这些孩子已经内化了这些 " 词素句法 " 并不需要更多的能量来做判断。
但是在 7 岁之后移民到国外的孩子,同样在对这些 "close-classed word" 做判断,脑部波动特别明显,并且有向右脑倾斜的现象。
研究者在解释中指出,这部分的强波动说明孩子并没有内化这些词素句法,大脑还是需要大量的能量去支持他的判断。
向右脑偏移则说明他们没有像早期移民的孩子那样如同学母语一样学习第二语言,而是动用了 " 形象 " 甚至是 " 空间位置 " 思维,来判断 " 介词 " 和 " 定冠词 " 的位置。


在对 " 词义 " 的测试(让孩子具体解释单词的意思),脑部神经的图像并没能因为第二语言的学习早晚产生影响。
无独有偶,Anja Hahne ( 2001 ) 在对学习德语的俄罗斯人测试时发现,在对被动句式判断时,10 岁之前就接触德语的俄罗斯人脑部图像与德国本地人相似,10 岁之后才接触德语的俄罗斯人,脑部图像有明显的差异。
在对图像解释时,他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他认为人的大脑在对 " 语义 " 和 " 词素句法 " 的判断时使用的是两套不同的机制。" 语义 " 判断更倾向 " 联想性思维 "。</p>比如孩子在思考 " 男孩 " 是什么意思的时候,脑部会自动做加减法 "+ 男性 ""- 成人 ""+ 孩子 ",这种思维方式与生俱来,与 " 关键期 " 没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就算换了一种语言环境,脑部还是能够非常好的运行这种思维模式。


换句话说,只要你愿意背单词,第二语言学习者对 " 词义 " 的掌握几乎可以做到与本地人完全相同。
可是 " 词素句法 " 则不同,他需要人们有 " 计算机式的思维 ",这种能力很大程度上受到 " 关键期 " 的约束。
如果早期没有足够并且 " 准确 " 的大量输入 " 样板式文本 ",让大脑自动的内化(implicit)这些规则,就算之后刻意的通过外加强(explicit)学习语法标准,也没法向本地人那样用极少的到大脑资源作出最准确的 " 词素句法 " 判断。
这种说法其实在告诉我们,早期孩子的外语并不需强调 " 词义 " 的学习。比如很多语言补习班喜欢教孩子单词的意思,苹果是 "apple",香蕉是 "banana"。父母也喜欢用孩子的词汇量来作为炫耀的标准。


研究者认为,单词闪卡并不利于第二语言学习。
其实恰恰相反,早期父母需要做的并不是指望孩子能掌握多少单词,而是尽可能为孩子提供大量 " 准确 " 且 " 样板式 " 的文本,让他的大脑可以自己来内化 " 词素句法 "。
可是,Snow 教授反驳了这个观点,她认为其实 " 词素句法 " 的优势是可以靠后天补足的,她说有一些优质的绘本,虽然语言用法地道,但是由于内容低龄化的,大孩子开始学习的时候直接跳过了这部分内容,也和我们社会崇尚分级阅读有很大的关系。
她认为,这是人为制造了第二语言学习的差异;理论上,无论你是哪个年龄段什么英语水平,不跳级,从最基础的婴儿读物开始,就能获得这个优势。
2. 早学第二语言的孩子,口音更正吗?
Tom Scovel ( 1988 ) 首先提出,第二语言的发音主要受到神经肌肉发展的控制,属于纯 " 物理 " 范畴,不属于人的认知发展领域。
他进一步解释说,我们可以把发音这个看作一个基本的物理动作,就好比我们要动嘴吃饭,眨眼一般,人大脑有 1/3 的皮质负责控制这些细微的物理动作。
一般人在早期只有对母语的输入,因此人的大脑对于这一部分的神经肌肉活动特别熟悉,当人们很晚再进行第二语言输入时,大脑需要克服原来已经熟悉的神经肌肉活动路径,创造出一套新的路劲,这种改变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变得越发困难。
因此大部分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无法摆脱说外语有口音这一特点。并且第二语言越晚输入,口音就会变得更加严重。


Flege ( 1999 ) 非常赞同 Tom Shovel 的观点,但是他不认同这是一个 " 纯物理 " 现象。Flege 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发音有口音这一现象应该归结于他们早期的 " 发音认知经验过于单一 "。
他指出大部分的母语发音会在孩子 5-7 岁时候固定。如果孩子在母语学习时只接触一种语言,大脑对于这种语言的发音会掌握的格外出色,同时也带了边际效应,即这种认知经验会被孩子学习第二种语言时过度迁移。
换言之,如果孩子在 5-7 岁前只接触一种语言,并且说得还格外出色,那么在他在之后学习第二语言发音时带入母语口音的现象就会越严重。
Alen Moyer ( 1999 ) 则认为,发音的优势可以靠后天补足。他研究了大量错过所谓关键期但是依然拥有完美发音的人,他发现如果错过了关键期依然发音地道的第二语言学习者有两大共性。
第一:他们的语言学习有非常大的内在动力或需求,大部分人就是特别喜欢说外语或者不说外语就无法生存;
第二,他们大多都有一个阶段刻意模仿本地人发音而刻意修正自己的发音。


Snow 教授也有类似的观点,她也认为通过刻意练习,语音的优势是能够获得的,只是比早期获得要费力一些。而且她坚持认为,如果过早接触第二语言的发音,对于母语的发音是会有负面影响的,这也直接导致有一些孩子到了国外,不再愿意说自己的母语,需要再补习母语。
补充一句," 口音 " 这玩意儿我发现只有中国父母特别关心,在美国大家只关心你说的内容和逻辑。因此并不需要过度纠结口音这件事情,国外对口音的包容度是非常大的,几乎什么口音都能听懂。
以上大概就是目前第二语言领域的乱战,没有结论,需要各位父母自己去评估。但是我觉得只纠结到底是否存在关键期没有太大的意义,关键是要知道怎么样帮助孩子能够更好的学习第二语言。


母语是第二语言学习最好的资源
Snow 教授认为,母语和第二语言学习从来不是对立的关系,在她的研究中发现,帮助孩子学习第二语言最有效的两个因素就是" 对话轮回 "以及" 脱离语境的机会 "
什么意思?她说孩子的第二语言学习最关键的是抓住他们每一次提问的机会,让对话有来又去,而不只是让他朗读或者磨耳朵。
Chouinard 在 2007 年的研究中发现,3-6 岁的孩子每个小时能问 75-150 个问题,我们假设每天对话 3 个小时,这 4 年会问接近 40 万个问题。


这是一个庞大的语言交流机会,这个时候母语就非常重要,有些单词孩子并不知道怎么用第二语言表达,没有关系,他用夹生的中文加英语表达是很好的方式,这能大大增加他 " 对话轮回 " 的次数。
另外中国引进了大量的优质英语绘本,让孩子们先读中文版,对于故事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再读英语版的时候,她可能会用中文和英语夹杂的方式和你有更多对话的机会,这也是母语帮助第二语言学习最好的案例。
脱离语境的机会,这个需要父母有一定的英语基础,当然也不要求完美的英语,中英语夹杂也没关系。这指的是在阅读绘本的时候,能够对孩子分叉出去的问题有强烈的回应。
比如孩子本来在读毛毛虫,突然和你说他饿了,那你需要就这个场景与孩子有更多脱离语境的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不一定完全用英语,但是增加这种交流的机会对于第二语言学习有极佳的作用。


当然,Snow 也非常鼓励家长以身作则,她认为 " 身教 " 永远大于 " 言传 "。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很认真的在学英语,自然会有更大的动力。
Snow 还开玩笑的说,她的研究已经说明,成人的第二语言学习效率,虽然没法比过青春期的孩子,但是所有方面都优于 3-6 岁的孩子,因此不要再为 " 懒惰 " 找理由了!
写在最后
虽然我没有专门搞第二语言学习的研究,但是看到一个领域有如此多激烈冲撞的观点还是挺激动的,也正好利用疫情的机会,做了充分的梳理。
不知道你读完之后有什么感受?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对于孩子的第二语言学习有更全面的了解,更理性的做决策。
参考文献:
( 上下滑动浏览 )
1. Chouinard, M. M., Harris, P. L., & Maratsos, M. P. ( 2007 ) . Children's questions: A mechanism for cognitive development. Monographs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 Development, i-129.
2. Flege, J. E. ( 1999 ) . Age of learning and second language speech.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the 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 101-131.
3. Flege, J. E., & MacKay, I. R. ( 2004 ) . Perceiving vowels in a second language.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6 ( 01 ) , 1-34.
4. Hahne, A. ( 2001 ) . What's different in second-language processing? Evidence from event-related brain potentials. Journal of psycholinguistic research,30 ( 3 ) , 251-266.
5. Moyer, A. ( 1999 ) . Ultimate attainment in L2 phonology. 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21 ( 01 ) , 81-108.
6. Penfield, W., & Roberts, L. ( 1959 ) . 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s.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7. Scovel, T. ( 1988 ) . A time to speak: A psycholinguistic inquiry into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human speech.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8. Snow, C. E., & Hoefnagel-H hle, M. ( 1977 ) . Age differences in the pronunciation of foreign sounds. Language and speech, 20 ( 4 ) , 357-365.
9. Snow, Catherine E., and Marian Hoefnagel-H hle. "The critical period for language acquisition: Evidence from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hild development ( 1978 ) : 1114-1128.
10. Thompson-Schill, S. L., Ramscar, M., & Chrysikou, E. G. ( 2009 ) . Cognition without control: When a little frontal lobe goes a long way.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8 ( 5 ) , 259-263.
11. Weber-Fox, C., & Neville, H. J. ( 2001 ) . Sensitive Periods Differentiate Processing of Open-and Closed-Class WordsAn ERP Study of Bilinguals.Journal of Speech, Language, and Hearing Research, 44 ( 6 ) , 1338-1353.
*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蓝橡树(id:blue_oak),哈佛本科毕业生和资深教育专家共同创立,80 万家长共同关注的国际教育平台,传播教育正能量。不让孩子的天赋被应试教育局限,给他们更好的未来。


关注外滩教育
阅读 3500+篇优质文章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More>
广告位




00853澳门论坛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