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金融科技驱动新型支付生态体系

[复制链接]

621

主题

625

帖子

189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9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4 19:55:5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科技与支付融合发展路径演进</b>
1. 金融科技驱动支付介质形态从有形到无形转变
支付介质是支付交易的重要基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进步推动支付介质从物品到货币再到数字化演变。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基于磁条、集成电路的银行卡在全球快速普及,逐渐取代现金、支票成为重要支付工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支付要素演化为一串数字化信息," 潜身 " 于手机、手环等具备信息处理功能的智能终端中,移动支付成为用户享受支付服务的新途径。近几年,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逐渐成熟,生物特征开始用于标识用户身份,成为关联支付账户的新媒介,生物特征支付已经开始并可能成为未来支付发展的重要方向。
2. 金融科技促进支付服务渠道从线下到线上发展
支付服务渠道是触达用户的主要途径。传统支付交易通常以柜面、ATM、POS 等为 " 主战场 ",需要用户在线下固定地点、使用专用设备完成,灵活性较差。金融科技创新为支付服务 " 插上翅膀 ",助力服务渠道向线上迁移。互联网迅猛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广泛普及使移动生活方式成为现实,远程无障碍信息交互让支付交易方在网络渠道 " 天涯若比邻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完成支付交易。总体而言,金融科技推动支付服务从线下进军线上,重塑支付服务渠道,推动支付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3. 金融科技推动支付身份认证从繁复到便捷演进
身份认证是支付交易的关键环节,是保护用户资金和信息安全的重要 " 闸门 "。传统银行卡支付为保证交易真实性和不可抵赖性,需要消费者在支付受理终端输入密码并在签购单签名认证,流程较为繁琐、操作相对复杂。近年来,短信验证码、数字证书、动态令牌、客户行为应答挑战等新型身份认证方式逐渐出现,不同程度提升用户支付体验,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多样化的支付需求。未来,基于声纹、人脸、虹膜等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方式可能逐步应用,用户眨下眼、说句话即可完成支付交易,更便捷高效的支付身份认证指日可待。
4. 金融科技引导支付服务系统从分散到集中管理
业务系统是支付服务健康稳定运行的基础支撑和重要保障。人民银行与时俱进,始终秉持 " 统一、高效、安全 " 的原则持续推进我国支付系统现代化建设。大小额支付系统、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的建成,实现商业银行 " 一点接入一点清算 ",交易时间从 " 天 " 降到 " 秒 " 级,推动我国支付清算跨越式发展。银行卡跨行转接清算系统的建成,支撑银行卡跨机构、跨地域使用,有效解决 " 一柜多机 " 现象,为老百姓提供更便捷的银行卡支付服务。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清算平台的建成,集中对接商业银行和支付机构,打破了 M × N 多头连接乱局,实现网络支付资金清算的集中化、规范化、透明化运作。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的建成,助力清算结算服务更稳健、更便捷、更高效,拓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渠道,为人民币国际化和 " 一带一路 " 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科技与支付融合发展面临的挑战</b>
1. 商业银行支付服务转型缓慢,支付服务难以满足用户需求
近年来,科技在金融领域不断深入应用,使得消费者多元化支付服务需求日益旺盛。然而,商业银行由于体制机制僵化、线上线下业务割裂、部门间存在壁垒、应用创新机制相对落后等因素,难以快速融入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型支付场景,支付服务转型升级步伐缓慢。与此同时,金融科技公司凭借相对灵活的机制、先进的技术和流量优势,在支付入口处下功夫、做文章,创新多种移动支付方式,较好地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化的支付服务需求。大量用户被金融科技公司的创新业务所吸引,商业银行只能亦步亦趋,被迫与金融科技公司开展合作,导致支付脱媒现象愈演愈烈,商业银行支付服务不断被蚕食,逐步从前台退到幕后,由主力变为替补,最终成为资金通道。
2. 转接清算服务发展滞后,支付市场被扭曲
在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浪潮中,国内外卡组织没能及时调整经营战略,依然紧盯线下渠道,固守传统业务模式,导致移动支付转接清算服务发展滞后,网络商户、移动端消费者等互联网新兴市场参与主体难以融入传统支付生态圈,商业银行、收单机构的转接清算新需求得不到充分满足。而商业银行面对金融科技公司大量沉淀资金的诱惑,采用 " 过顶传球 " 的方式与其合作,打破了原有四方模式,丢掉支付服务入口,导致线上线下出现巨大费率差与套利空间,整个支付市场被扭曲。一方面,大多数支付机构盈利能力较弱、生存困难,非银行支付服务几乎被个别金融科技公司垄断,逐步形成支付 " 寡头 ";另一方面,商业银行成为 " 账房先生 ",不再掌握用户的交易资金流向,支付市场占有率大幅下降。
3. 支付与清算服务界限模糊,金融监管难度显著提升
近几年,金融科技高速发展加剧了移动支付与转接清算服务的交叉渗透,各支付参与方的定位逐渐出现偏差,支付市场产生乱象。商业银行从开始的不重视、不作为到有心无力,没能切实履行金融科技背景下资金汇兑的天然职责,最终 " 缺位 " 移动支付市场;支付机构 " 越位 " 提供互联网渠道的转接清算服务,逐步扮演了清算机构的角色,突破了支付服务与基础设施的边界,违背了支付清算许可管理的相关规定。这些问题使得大量移动支付交易开始游离于传统银行账户体系之外,成为金融监管看不到的 " 黑匣子 ",不仅威胁支付安全、金融稳定,还给货币政策、反洗钱等金融管理工作带来巨大挑战。
4. 互联网环境下支付敏感信息易泄露,支付安全形势严峻
传统零售支付体系以银行账户为核心,在银行账户与卡号之间构建了双向映射关系。移动互联、条码技术等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加速支付服务向线上渠道迁移。由于互联网环境相对开放,金融消费者风险意识相对薄弱,智能手机终端、客户端软件的安全防护水平相对较低,不法分子利用 " 伪基站 " 短信、" 伪 WiFi 网 "、钓鱼网站、木马病毒等恶意手段窃取支付敏感信息,实施电信网络欺诈,给商业银行、卡组织的风控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究其原因,是银行卡号、有效期、安全码等支付敏感信息作为交易要素直接应用于线上场景中,暴露在虚拟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下,给金融消费者资金与信息安全带来较大威胁。
金融科技推动支付健康有序发展</b>
1. 坚持金融科技驱动,构建新型支付生态体系
要坚持支付回归本源,充分发挥金融科技在重塑支付清算生态体系方面的作用,深入推进人工智能、支付标记化、开放 API、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引导 " 卡组织专注转接清算、发卡行专注支付结算、收单机构专注场景拓展 ",最终形成以央行支付系统为核心,以银联、网联等为纽带,连接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商户及新兴市场参与方的新一代移动支付生态体系。在新体系中,支付清算参与方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发卡行作为支付交易的关键处理节点,负责客户标识管理、资金结算、风险防控,回归支付主导地位;卡组织作为支付交易的路由交换中心,承担支付交易 " 分发器 "、" 转接器 " 的职能,回归支付核心枢纽地位;支付机构作为支付交易场景的入口,负责拓展多元化、数字化支付场景,回归收单机构或电子商务服务商角色。
2. 深挖金融科技潜能,提升支付清算服务水平
作为我国支付行业的监管者,人民银行将着力促进和规范金融科技在支付领域深入应用。
一是突破普惠金融瓶颈。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优势,找准定位、精准发力,不断拓展服务覆盖面,打通支付服务 " 最后一公里 ",进一步提升长尾客群支付服务可得性,为老百姓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支付服务。特别是针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突出问题,合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优化信贷流程和信用评价模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与便利度。
二是优化用户支付体验。推动传感器网络、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与支付场景深度融合,使支付服务向精细化、智能化迈进,实现用户身份认证无感知,持续提升支付便利化水平。
三是增强业务支撑能力。探索利用分布式、云计算等技术重塑支付服务基础设施,提升计算、存储等资源的水平拓展能力,有效应对支付服务瞬时高并发、多频次、大流量的特点,保障支付系统高效稳定运行。
四是推动支付服务开放。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创新模块化、弹性化、多样化的支付服务方式,基于开放 API、SDK 等技术将支付基础能力封装为功能模块,以微服务形式对外开放大数据风控、应用场景整合等服务,使支付深度融入实体经济,实现支付 " 无处不在、无微不至 "。
3. 统筹金融科技应用,推动移动支付互联互通
2002 年以来,我国银行业不断探索和实践,成功实现银行卡联网通用,推动银行卡业务飞速发展。目前,支付已乘着金融科技的 " 东风 " 由银行卡时代步入移动支付时代,有必要加强统筹规划,实现移动支付互联互通,推动支付更好地满足电子商务应用需求。
一是账户统一标记。商业银行对银行账户进行标记化管理,利用数学算法、脱敏技术等为一张银行卡创造多个 " 数字分身 ",借助卡组织分发推送到不同设备、应用到不同场景,实现标记生成、存储、去标记化等服务,推动传统银行卡向数字化媒介转化,增强商业银行在支付领域对银行账户的管控能力。
二是服务统一接口。作为 " 四方模式 " 的枢纽节点,转接清算机构利用开放 API 技术构建开放平台对外输出数字化综合支付能力,向商业银行和收单机构统一提供涵盖交易发起、转接等服务的应用程序接口,嵌入不同支付 APP 中,提升 APP 接口的一致性和规范性。
三是交易统一路由。针对当前支付与清算服务 " 混业经营 " 的现象,推动清算机构统一进行移动支付跨行交易转接路由,进一步厘清支付参与方的权利和义务,构建良性的移动支付竞合关系。
4. 强化监管科技实践,增强支付风险 " 技防 " 能力
当前,跨界金融服务日益丰富,不同业务相互关联渗透,支付风险更加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作为金融科技的重要分支,监管科技旨在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优化监管模式、提升监管与合规效能。因此要加强监管科技应用实践,借助科技手段增强支付风险防控能力。
一是稳掌 " 安全之舵 "。强化新技术合理选型,准确研判新技术的适用性和安全性,审慎选择相对成熟可靠、适合业务发展的信息技术,避免选型错位导致的业务风险。
二是夯实 " 安全之基 "。加快建立支付数据安全防护机制,综合利用支付标记化、双向认证、散列加密等技术提升信息保护能力,防止支付敏感信息泄露;推动产业各方加大可信执行环境(TEE)等技术金融应用力度,不断提升全链条数据安全水平。
三是筑牢 " 安全之堤 "。充分利用数据挖掘、深度学习、知识图谱等新型科技手段,优化支付风险防控模型、提升风险监测预警与处理能力,实现可疑交易和违规行为的精准化识别、自动化拦截和智能化处置,有效防范支付欺诈事件和非法洗钱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More>
广告位




00853澳门论坛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