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T2B2C赛道拥挤,消费金融公司能站在风口吗?

[复制链接]

613

主题

616

帖子

1850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850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1-23 10:56: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消费金融的浪潮还在翻涌,这个行业仍旧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
根据恒大研究院此前数据统计,2017 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约 9.5 万亿,按照 2018 年 30% 的增长率,随后增长率以每年以 3% 的幅度降低,至 2022 年,中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达到 28 万亿。
为抢夺市场,涌入消费金融这条赛道的选手也在不断的增多,不仅包括持牌的消费金融公司,银行、电商平台、互联网流量平台、手机厂商、网贷机构等玩家都已纷纷入局。
然而,当大部分玩家都在努力挖掘消费金融金矿的时候,曾经的淘金者却悄然 " 兼职 " 做起了 " 送水 " 生意。继蚂蚁金服、京东金融、度小满等头部金融科技平台宣布转型做服务之后,一些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悄然将 B 端业务作为发力点。
从 2C 到 2B</b>
近年来,从线上到线下,从蚂蚁花呗到京东白条再到趣店,各种消费分期场景、消费分期平台推出的产品让用户眼花缭乱。
与此同时,智能手机普及带来的移动互联网发展,让金融服务浓缩成手机画面上一个个的图标,它越来越容易被获取——用户可以随时用手机借钱了。
眼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已经完成了对用户心智和习惯的教育,小到从淘宝上购物,大到买房买车。一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 CTO 感叹,用户对消费金融的接受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想象:" 分期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连一百块钱的电话费都要分期。"
消费金融的爆发同样反映在公司的业绩上。根据 2017 年的数据,招联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 11.89 亿元,同比增加 3.5 倍;马上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 5.78 亿元,同比增加 88.6 倍。
表面烈火烹油,而头部企业早已嗅到了背后随之而来的压力和危机:
首先是人口红利的消失带来阵痛。自 2017 年以来,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同比下降,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网络人口增量已经接近了极限,未来将进入存量时代。
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也给消费金融的未来带来了不确定性。由于收入预期的不乐观,消费需求已经出现了衰减苗头,偿付能力也面临压力。
处于风险的考虑,金融政策正在收紧,监管部门不断加强对 " 网络小贷 "、" 现金贷 " 等的监管政策。
除了经济形势考验,行业竞争同样不可小觑。不仅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如今跨界选手与日俱增,包括小贷机构、信托、互联网流量平台等都新建了消费金融业务。
消费金融行业已由蓝海渐变为红海,传统银行不断下沉,互联网巨头开始流量变现,有流量有场景入口的集团也纷纷成立自己的小贷公司或合资组建消费金融公司。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开始转向 B 端,以输出技术服务寻求增长。
根据 2013 年修订的《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相关规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有资本充足率的要求。放贷规模越大,对资本金的压力越大。但是对技术服务来说,服务收费不会有资本金的压力。
以国内几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来看,其注册资本金均在数十亿元之间,中邮消费金融为 30 亿元,招联消费金融 28.6 亿元," 按照杠杆率不超过 10 倍的限制,即一个亿资本金可以最多放贷十个亿,这些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每年的放贷金额仅有三四百亿。相比于数万亿的市场空间,供给远远不足。" 某持牌消费金融平台人士表示。
同时,转向 B 端意味着收入渠道的扩展,而技术服务收入的风险性相对于贷款收入来说也大大减少。
" 你说今天贷款收入了两百亿,但是你赚的不能落袋为安,需要风险拨备,一直有资本约束 ",上述持牌消费金融平台人士认为,换句话说利用风险利差赚钱最大的问题是不能落袋为安,但科技服务的收入是没有这种风险的,是可以 " 马上计在账本上 "。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监管政策也无意间给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开展 B 端业务打了 " 鸡血 "。
据自媒体号 " 第一消费金融 " 透露,1 月 9 日,浙江银保监局下发《关于加强互联网助贷和联合贷款风险防控监管提示的函》 ( 简称 "《监管函》" ) 。《监管函》要求区内银行不得将授信审查、风险控制等环节外包外,同时银行不得以任何形式为无放贷资质的机构提供放贷资金,不得与无放贷资质机构共同出资发放贷款,不具备互联网贷款核心风控能力和条件的银行不得开展联合贷款业务。
" 这个对我们是巨大的利好 " 一位持牌消费金融机构高管称:" 第一,原本很多小银行都在跟一些不持牌的助贷机构合作,政策出台导致不持牌的助贷机构在资金端拿不到钱了。第二点,小银行在风控能力上出现了巨大的风控缺口,对有 B 端业务的企业是一个机会,能够通过技术输出为小银行们赋能。"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包括马上消费金融、招联消费金融、海尔消费金融等多家公司均已开展科技输出业务。其中有消费金融公司透露,未来公司业务分为 C 端自营 +B 端开放平台两种,未来后者的营收比例将达到 30%-50%。
考验技术实力的时候到了</b>
在传统意义上,消费金融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而不是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技术实力到底有多强?很难让人有直观感受。
一旦转向 B 端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时,技术实力则被要求摆上台面,这对于本身具有庞大用户量的传统金融机构尤其重要。
从实际情况来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面向传统金融机构输出技术时都采取了 " 力出一孔 " 策略,也就是将市场定位聚焦在零售金融上,主要输出风控技术和智能化技术,帮助银行的机构独立运营消费金融业务。
风控是消费金融公司输出的强项,其中又包括身份识别技术、反欺诈技术等。
马上消费金融 CTO 蒋宁表示,一般公司做反欺诈,到身份识别之后就完成了,消费金融公司可以把这一步做得更细致,会根据用户的 app 使用时长,电话号码使用时长等多个维度来进行决策。
" 我们作为全国性的消费金融公司,面临的欺诈风险比传统银行大很多,因此在这个领域做了大量的工作。" 蒋宁认为,反欺诈技术已是马上消费金融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一位消费金融行业分析师也提到,大型消费金融公司在应对欺诈上要比传统的银行以及蚂蚁金服、腾讯微粒贷等金融科技巨头考验更大," 银行面对的是信用比较好的用户,花呗、微粒贷的用户则可以从自身的体系之内对用户进行分层挑选,但是消费金融公司往往面对的是信用白户,无据可依。"
而当下消费金融欺诈种类较多,不仅分为线上线下、交易和非交易,行业上还分为教育欺诈,美业欺诈,旅游欺诈等等。" 每一个欺诈类型就是一个专门领域,甚至很多欺诈类型都形成了庞大的组织。" 上述分析师表示。
" 我们身受其害,也掉过很多坑,包括曾经查出来诈欺诈者非常的狡猾,有的在国外、有的在山区。" 招联金融董事总经理章杨清认为,消费金融反欺诈很重要也很困难。
为了应对这些欺诈,消费金融公司普遍配置了强大的反欺诈的队伍,形成了自己的技术体系。以马上消费金融为例,其在每一个欺诈领域都配置了团队,并配以策略和模型;海尔消费金融则自主研发搭建了云镜数据风控系统和智能链金融科技平台,提升了风险研判及防控能力。
除了将风控技术输出给金融机构外,消费金融公司也希望向金融机构输出的是智能客服、智能语音、智能催收、智能回访等技术。
某消费金融高管表示,他们目前可提供智能营销、智能客服、智能回访、智能催收技术,提升其银行运行效率," 招行四千万用户用了将近三千个客服坐席,而我们两百多个客服人员就服务了两千万的用户。"
错位竞争</b>
不仅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在 B 端服务领域,越来越多的机构瞄准了银行这块肥肉,包括同盾、品钛等第三方机构,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金融科技公司,甚至还包括了银行自己建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
在众人抢食的环境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凭什么占据市场的一席之地?
答案就在 " 错位竞争 " 这四个字上。
" 现在市场存在第三方的厂商,它们有一些工具和方法论能帮助传统金融机构,把这些金融机构扶上马送一程。" 一位消费金融行业高管认为,但金融机构能不能持续的用好这些工具,需要打一个句号。
"关键在于传统金融机构是不是有组织文化和组织能力,持续将工具进行优化,比如对零售的理解,对快速决策响应的机制能做到什么程度。" 上述高管表示,若只是输出通用性技术,并不能解决金融机构们面临的长期问题。
因此,相比第三方机构万金油式的通用技术,消费金融公司可凭借自身在各领域的经验提供更多定制化服务,做到对症下药。
对于 toB 业务来说,技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目前,蚂蚁金服技术团队超过 6000 人,京东金融超 3000 人,而一些消费金融公司的总员工数也未达到 3000。
对于此,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似乎依然没有感到太担忧。" 我们和蚂蚁金服的强项不同,他们的强项是流量。" 某华北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人士指出,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的优势是利用生态内的数据,比如支付宝、天猫、淘宝、京东的数据,但是不能脱离原有的生态体系,一旦脱离原来的环境,技术适应性就大打折扣," 比如说在线下的医美、3C 领域,它们的效果可能就发生很大的衰减。"
一家美股上市互金企业的创始人告诉全天候科技,蚂蚁金服,京东金融还面临数据孤岛的问题,也就是说只能获取各自体系内的数据,互相之间不能打通," 相比之下,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则可以同时和百度、腾讯、阿里都合作,可以在 ABCD 各种场景都有配置专属差异化模型团队,形成风控能力的技术能力具有更好的适应性。"
一直以来,按照国际习惯,技术尤其是风控技术都是每家金融机构的核心机密,通常不愿意外泄给其他机构。不过对于中国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来说,它们和银行的关系则更加复杂,具有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
蒋宁认为,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银行实际更多的还是一种错位竞争或者差异化竞争的关系,银行服务的客户并不是持牌消费金融机构的客户,而银行的服务下沉需要 " 相当长的时间 ",并不是短期内可以见到的。
" 如果银行做的好就不会有网贷了。" 他半开玩笑称,监管之所以发放消费金融的牌照就是因为银行没有办法为所有层次的用户提供服务," 当然银行也希望做客群的下移,但问题是银行当前的用户体验、高效运营、技术创新上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这种情况下,双方在技术上的合作,有利于彼此的业务开展。
对于持牌消费金融机构和其他类型机构在 B 端领域的竞争,业内还有一些新的看法。
有人认为,这个层面上的竞争实际上遵循的是达尔文理论——适者生存。" 不是最强的生物,而是最适应环境的生物能够存活到最后 ",因此产品更新迭代的速度是抓住商业机会的关键能力。
蒋宁表示,马上消费金融 2018 年对 IT 系统升级了四万次,至少一个月四千次," 这是什么概念?我们六百个系统,基本上一个月每个系统都要升级几次,以这么高效的速度在适应市场。"
2018 年下半年,京东金融更名为京东数字科技,简称为京东数科,京东金融方面解释改名是因为业务领域超出了金融范畴,已经拓展至了智慧城市、机器人、农牧等领域。
实际上,由于在某些技术上的领先而将该技术延伸至更多领域当中,在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并不鲜见。
2018 年,马上消费金融对外宣布,公司基于自主研发 AI 技术打造的智能客服平台 XMA 已正式对外开放上线,提供包括人脸识别、智能客服在内的多种智能零售解决方案,并率先输出给公司第一大股东方重庆百货,覆盖了重庆百货的百货、汽贸、超市、电器、世纪购等五种业态相关业务。
而另外一家消费金融巨头招联消费金融早在 2017 年就联合中国联通、摩拜单车进行合作,将其风控能力输出给联通和摩拜。招联金融根据用户信用代付押金,同时联通为用户提供骑行优惠、骑车送流量等特权。另外,中国联通的 " 沃信用分 " 就是招联金融与中国联通共同打造的评分体系。
" 将技术输出到金融本行以外,对公司是更大的考验 ",一位持牌消费金融人士称,但是反过来对于获客和技术提升也有很大的帮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More>
广告位




00853澳门论坛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