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853澳门论坛

标题: 把“心”搬进新社区续写幸福“后半篇文章” [打印本页]

作者: 896    时间: 2021-2-27 00:24
标题: 把“心”搬进新社区续写幸福“后半篇文章”
贵州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省份,很多地方都是山高路难行、望山跑死马,交通不便,环境闭塞,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在 2014 年末,贵州省还有 623 万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数量居全国第一。
根据 " 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 " 这 " 五个一批 " 脱贫攻坚措施,从 2016 年开始,贵州进行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易地搬迁。三年时间,贵州共搬迁 188 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 150 万人,95% 的搬迁群众实现城镇化安置。而推动这次大搬迁的,是有组织的国家力量。那么这百万贫困人口搬出大山以后,日子过得怎么样?贵州如何书写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呢?
[attach]80107[/attach]

贵州惠水县惠民小学学生杨惠丽的老家在贵州惠水县的大山里,那里土地破碎、山石横生,属于典型的连片石漠化贫困地区生活在那里的乡亲们祖祖辈辈在这 " 八山一水一分 " 田里刨生活,日子过得艰难。而大山不仅阻碍了当地群众的发展,也阻碍了孩子们的求学路。
"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为了生活,年轻人都到山外打工,村子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对于杨惠丽来说,贫苦的日子里最难熬的是对妈妈的思念。
2017 年杨惠丽一家搬迁到惠水县的新民社区后,杨惠丽来到了新学校,她的爸爸妈妈也在当地找到了工作,一家人终于团聚在一起。
[attach]80108[/attach]

为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就近入学问题,惠水县投资 1.2 亿元建成了惠民小学。在惠民小学共有 1128 名学生,其中 972 名学生来自五个大型的移民安置区。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最有效方式,搬出大山后,变化最大的不仅仅是生活,更重要的是孩子们眼界宽了,他们的目标不再仅仅是走出大山,而是对未来还有着更长远的规划。
[attach]80109[/attach]

如果说 " 搬得出 " 是易地扶贫搬迁的 " 上半篇文章 ",那贫困群众搬出后是否能 " 拔掉穷根稳得住 " 则是易地扶贫搬迁将要续写的 " 下半篇文章 "。 惠水县也通过一系列措施来增加搬迁群众的收入。2019 年惠水县整体脱贫,搬迁群众也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方便搬迁群众就近就业,贵州惠水县就把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建在了工厂和工业园区旁。
[attach]80110[/attach]

徐明霞以前在外地打工时学了一手裁缝手艺。贫困的婆婆家享受易地搬迁搬进了惠水县城。徐明霞回到惠水,还在一家扶贫车间当上了主管。
惠水县先后建成 8 个扶贫车间,以加工业为主,搬迁群众通过培训就可以快速上岗。搬迁后,惠水县有近三千名在外地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就业,县内的务工比例也从 24% 提高到了 57%。
实际上,这些搬迁群众都是怀揣土地使用权证的城里人,搬迁进城后不仅每个月有工资收入,他们原先的土地也会拿到相应的补贴。
[attach]80111[/attach]

赵福泉今年 68 岁,2016 年 11 月从好花红镇搬到了惠水县的新民社区后就和老伴在社区办事处工作。他们两人的工资再加上补助,一年下来也有五六万的收入。赵福泉说,搬下来之后日子过得舒心,心情一好,体重也也涨了不少。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惠水县安置了 17000 多搬迁群众。脱贫后的搬迁群众,对医疗、教育条件的改善也更加关注。
[attach]80112[/attach]

在惠水县,搬迁来的老人会有定期的免费体检,社区医院还为搬迁群众建立了健康档案,针对慢性病的重点人群,开展一对一的健康管理上门服务。
搬出大山后融入新生活,从农民变为新市民,首先就是要摒弃过去旧的生活方式,树立健康生活的理念。然而想要改变大家祖祖辈辈形成的生活方式并不容易。从深山走进城镇,是一次命运的转变。面对新的生活,这些从大山走出来的移民,也在适应,也在学习。
[attach]80113[/attach]

惠水县城曾经是贫困群众心中的他乡,现在这里是他们的家乡。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制片人丨王惠莉 李作诗
编辑丨王宁
摄像丨王小龙 温创 裴可鉴 李林松 薛鹏龙
策划丨崔辛雨
责编丨温娜 时瑶
剪辑丨李照荃
(编辑 陈卓然)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本文作者:央视网 文字编辑:宋彦霖




欢迎光临 00853澳门论坛 (http://www.00853.ac.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