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年狂卖800亿!这个又土又村的大卖场,为何老少通杀?

[复制链接]

381

主题

381

帖子

1149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4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1-1-26 03:46: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 / 金错刀频道 圆圆


过去的 2020,对于企业来说,万般煎熬。
印象最深的是刀哥每隔几天,都能看到熟悉的品牌接二连三开始大量关店潮,或者彻底倒闭。


就算是撑下来的企业,仍旧岌岌可危,总感觉马上要破产。
本以为局势如此惨淡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 " 活下来 " 实属不易,没想到还有商场默默赚了 800 亿,甚至比 2019 还多!
那就是奥特莱斯们。
根据《2020 中国奥特莱斯数据排行榜单》,2020 年销售额突破 10 亿的奥莱项目多达 39 家,总销售额超 800 亿元。
而去年,分别为 34 家和 700 多亿元。
不减反增,奥特莱斯到底是怎么在疫情之下存活下来,后半年如同开挂一般赚得盆满钵满,这才是吸引刀哥的点。
1

白菜价买大牌
捡漏明星同款

奥特莱斯,诞生于美国,从英文 "Outlets" 直译过来,主要售卖品牌的过季和老旧、断码款,还有少量的工厂尾货。
简单说,卖的都是市面淘汰的大牌货。



在奥莱商业模式尚未传入国内时,90 年代初期,国内朋友第一次去国外,都以为奥特莱斯是一个店名,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就是大卖场,衣服裤子扔的到处都是,也没售货员管,大家都拿一个筐挑。
关键东西还很贵,一条牛仔裤标价五六十美元,美国人竟然还在疯狂抢购,要知道那时候国人的工资也才 1000 块。
当时去的人感叹:谁会买那么贵的裤子啊。
结果十几年后,消费观念变了,去国外奥莱扫货,已经是大家的行程必备,令人乍舌的高档货,买起来毫不犹豫。


2002 年,北京燕莎奥特莱斯的开业,这是中国第一家奥莱。


经营面积约 1.6 万平米,200 多个国内外名品进驻,开业当天销售额达 206.6 万元,开业一年销售额近 3 亿元。
一到周末节假日,外省区市客流能达到 30%以上,还有专程从唐山开车一个多小时赶来的。
燕莎奥莱火了之后,2006 年全国第二家奥特莱斯在上海落成,之后到 2010 年,全国一二线城市都有一个在建的奥特莱斯项目。
大家都知道奥莱最大特点是价格优势。
有人花费 470 元捡漏一双正品球鞋(正价 900-1000 不等)


(用全网最低价)
四舍五入等于 " 白菜价 ",也难怪去了奥莱的朋友们,都在 " 真香警告 "。


此外,为了扩大销售,奥莱套路满满,例如选址 .....
首先,它不在市区,虽然售卖的是奢侈大牌,但它会把地方选在离市区有一定距离的郊区。
其次,单程距离通常在 48 公里至 129 公里,开车起码要 54 分钟(据说这是经过科学计算的)想想看,你好不容易来一趟、不买点什么怎么能甘心,关键是,路程远,退换货很麻烦。甚至有的店铺根本不退。
最后就是,奥特莱斯服务体验极其到位,班车来回接送,带孩子的家庭还能借到手推车,有专门的亲子设施,有时候这里还会办画展,逛一天也没问题。
物美价廉,又体验尚可,可为什么前几年业绩口碑一般呢?
2

奥莱危机:
假货纷争、货源紧张

前段时间刀哥逛奥莱店,一款 2010 年的市面新款,竟然还被放在柜台撑门面。
虽说奥莱的东西都是商场下架款,但十年前的款,足以说明中国的奥特莱斯货源太紧张。
1、一个品牌,两种供货渠道?
奥莱的供货渠道,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从正品那里积压的库存,比如过季款,一些断码、有小凹痕,划痕或瑕疵的商品,直接从百货店那里运过来。


价格当然不会太便宜,毕竟专柜的质量是在的。
其二就是,品牌专门设立的生产线(所谓的 " 工厂货 ")
这类产品质量一般,做工略粗糙,细节不一样。说实话,有时候连 logo 位置都会错位,虽然是在奥莱店购入,但说他真货,却又和国内专柜店有差别。
说白了,就是专供奥莱店的货。
此前上海一位小姐姐在奥莱购买 KS 的包,结果发现原来的 "NEWYORK" 怎么变成了 "NEWYOEK"


上边这个拼错字母还能发现,有的专卖店里,包包会选择最好的头层皮,但工厂货就只会用二层皮。
这种时候只能全凭经验判断。
此前还有顾客在奥莱买到北面高端系列羽绒服,线头很多,拉链也不是 YKK,口袋做工很粗糙,根本不可能出自高端户外品牌的做工。


除了被质疑造假,中国奥特莱斯之间竞争也很激烈。
2、中国的奥特莱斯,耗不起
放眼现在各大奢侈品,没有一个牌子出自国内本土,这就导致源头上失去优势,那些专柜撤下的货,第一时间就进了欧美的奥莱店。
而在中国奥莱店,商家很难直接获得厂家直销产品,更多通过逐级代理商或招商进货,层层下来,导致价格和品类上都比较滞后。
加速中国奥特莱斯之间的品牌资源竞争。
就好比一帮人等着抢空投,狼多肉少的情况下,必然会 " 饿死 " 那些拿不到好品牌与充足货源的奥莱。


最鼎盛时期,2014 年的时候,全国奥莱大概 400 多家,到 2019 年,剩下不到 200 个。
增速也从 2017 年的 40 多个,放缓到 2018 年的 20 个,再到 2019 年的 16 个,最终到 2020 年的 14 个。
除去货源供应的影响,奥莱的发展停滞期,还有一部分是电商带来的,比如双十一当天,LVMH 旗下品牌法国娇兰,直播一小时,吸引 5 万年轻新会员,卖出唇膏 3600 多支。
这样的打击对奥莱来说,的确不小。
而随着境外旅游人数增多,人们发现国外奥莱店的折扣力度比国内力度更大,国内奥莱更是雪上加霜。


但谁也没想到,一场疫情,居然让奥特莱斯反败为胜。
3


疫情悄悄雄起:
赚 800 亿怎么做的?

虽说年底交出的成绩单足够漂亮,但上半年疫情突袭,中国奥特莱斯们一开始也损失惨重,达到了 100 亿。
只是从下半年开始,颓败的形势逐渐好转,王府井旗下奥特莱斯的客流已恢复到去年同期的 80%,单月销售基本恢复到上年同期水平。
很多企业被疫情重创,为啥奥莱还赚了一笔?
首先,疫情让大家对消费趋于理性和成熟,花最少的钱,购买最具性价比的东西,奥莱的模式正符合此要求。
在疫情期间,部分奥特莱斯还开通了小程序,并且也开启直播,云逛奥莱,观看量合计达 34 万人次。


奥莱实体店在复工的第一时间,用折扣 + 特卖的方式,扩大自己影响力。
其次,由于国内消费者无法出国,他们外出游玩的欲望,受疫情影响变得更强了,于是奥特莱斯购物、餐饮、郊游一体化的模式,成了一个退而求其次的选择,中国奥莱和其他专柜客流也在逐渐回升。
与此同时,国外门店关闭数月,全球运动、时尚品牌们库存压力剧增,而中国奥特莱斯正是各类品牌清理库存的重要阵地,具备很大潜力去销售更多产品。
最后,也是奥莱不同于其他城市购物中心的一点,就是受众:奥莱的消费群体是城市里的中产阶级。
这部分人群,在追求质量的趋势下,他们更偏向追求少而精的中高端品牌。
所以就需要更多的奢侈品牌入驻奥莱,才能吸引他们的购买力。
基于这几点,奥莱在中国市场大展身手、后来者居上,可以说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结语:
目前来看,中国市场是唯一仍能实现奢侈品消费稳定增长的地区,而另一方面,疫情导致外奢侈品库存积压严重,更加离不开 " 中国奥莱 "。
但别忘了,要不是这场疫情,中国奥特莱斯的处境还并未这般柳暗花明。只是因为疫情导致其他中小企业难以为继,中高端奢侈品受到冲击力度小,得以幸存。
我们知道,疫情带来的销售额增长,并不是一个长期结果,到头来还得依靠奥特莱斯本身的优势,拿下消费者。
奥特莱斯的野心,不止那帮中产,但想渗透更多消费群,就得拿出点诚意,或者变革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More>
广告位




00853澳门论坛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