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3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2年,281人次!他们接力支教小凉山

[复制链接]

351

主题

351

帖子

1057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057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10 15:55: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9 月 7 日,江苏南京举行了一场特殊的 " 时代楷模 " 发布会。这次获奖的主人公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
海安市宁蒗支教教师群体 " 海安舅舅 " 获得了这一荣誉表彰。全国时代楷模、最美奋斗者赵亚夫为宁蒗十批支教老师代表颁奖。
这是一份时间铸就的荣誉。32 年间,一批又一批的海安老师,跨越八千里路云月,来到小凉山,开始了教书育人的历程。八千里很远,海安老师用真诚换来信任;三十二年很长,海安老师用坚守改变大山。
在彝家,舅舅是最尊敬的称谓。从 " 海安老师 " 到 " 海安舅舅 " 传递了彝族人发自内心的敬意和感谢。发布会上,献给这群 " 海安舅舅 " 的致敬词这样写道," 三十二载风雨,八千里路云月。从黄海之滨到彩云之南,为了更多孩子走出贫困,你们接续跋涉走进大山,用信念点燃希望,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奉献赢得团结,用奋斗成就未来。一江牵手情贯东西,桃李芬芳共奔小康。‘海安舅舅’,一声声真情呼唤,一座座无言丰碑。向你们致敬!"
八千里路云月:从 " 走进来 " 到 " 走出去 "
"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 "。1988 年,一份教育协定将云南宁蒗和江苏海安两座相隔数千里的城市紧紧联系在一起。
云南省宁蒗彝族自治县,俗称小凉山,地处云南、四川交界的莽莽群山之中,是一个集老少边穷为一身的国家级贫困县。宁蒗的教育更是起步晚、质量低,中高考成绩长年在丽江地区各县垫底。
"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 ",时任宁蒗县委书记阿苏大岭深谙教育的重要性。经过一番实地考察,阿苏大岭 " 挑中 " 了八千里外教育居江苏省领先水平的海安县。
当时,海安急需用于教育硬件建设的木材,双方于是一拍即合,达成了 " 木材换人才 " 的 " 宁海之约 ":海安派优秀师资力量全权接管一所学校,宁蒗则以优惠价格为海安提供紧缺木材。
于是,由宁蒗投资 100 万元、海安选拔 35 名骨干教师,以宁蒗、海安两县县名第一个字命名的 " 宁海中学 " 正式成立。35 名海安教师拖家带口近百人,踏上了八千里外的支教之路。


宁海中学早期教学楼


第一批支教老师、家属和子女合影
从海安到宁蒗," 走进来 " 并不容易。刚到宁蒗的当天晚上,海安老师们就遇到了冰雹和暴雨的 " 欢迎 ",山洪引发的泥石流从山上倾泻而下,冲进了老师们临时歇脚的木板房,还没来得及打开的行李全部泡了汤,家属和孩子们失声痛哭。宁蒗县的领导带领各族群众赶到了学校,和老师们一起手挖肩挑,用了整整一个星期,才清除了校园内积下的一尺多厚的泥浆。
艰苦的异乡生活才刚刚开始:住着用木板隔开的简易宿舍、喝着用塑料管从山上接来的浑泥水、常常因变压器跳闸没电而吃了上顿没下顿……一位老师在日记中写道:" 抬头是无尽的山,低头是泥泞一片,只是想家,想家,可最终还是想到了此行的责任 "。
不过,和艰苦的生活条件相比,宁蒗学生的状况更让海安老师们发愁。在开学初的摸底考试中,宁海中学初二、初三 4 个班语文人均 46 分,数学 22 分,英语 28 分。初一新生的基础还达不到海安四年级小学生的水平,不少人连四则混合运算都不会。很多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时抽烟、吃东西、不服管教。改善教育,是海安老师们的目标,也是他们的难题。
身体可以水土不服,教学不能水土不服。遇难解难,海安老师们没有气馁、退缩。他们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带进课堂,同时根据宁蒗学生基础薄弱的实际情况,不断更新着教育方法。
只要心诚,石头也能开出花来。1989 年 7 月,宁海中学在第一次中考中放了 " 卫星 ":两个毕业班 88 名学生,22 人考取昆明、丽江等地中专学校,26 人考取县内外重点高中。人均考分、升学率在宁蒗排第一,在丽江名列前茅。全县语文、数学和政治学科的最高分都出在宁海中学。宁蒗全县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 海安老师真厉害!"
1989 年,木材供应不再紧张,宁蒗也早因水土保持而禁伐森林。" 木材换人才 " 的约定成为历史,但海安老师扶贫育人的接力依然在延续。
1993 年,从第二批支教开始,合作办学由初中延伸到高中,除了承担宁海中学的教学外,海安老师又接管了宁蒗民族中学高中部的教学工作。他们不负众望,再创佳绩,只用一年时间就使高考升学率从长期垫底,跃居丽江地区榜首,震动了整个云南省教育界。
海安老师给宁蒗教育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从 1994 年开始,宁蒗民族中学连续 8 年稳居丽江高考升学率首位。在一批又一批海安老师的接力奋斗下,宁蒗从一个教育弱县一跃成为丽江地区乃至云南省的教育强县,跨入全国民族教育先进县行列。
32 年来,海安老师们用 " 走进来 " 的坚守换来了宁蒗孩子们 " 走出去 " 的梦想。2 万多名初、高中毕业生,1 万多名大学、中专生从这里出发,走出大山,走向世界。


8 月 20 日,宁蒗宁海民族中学海安班毕业生卢磊收到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
2020 年考上清华大学的宁蒗海安 2 班学生卢磊感慨道," 小时候就觉得自己可能一直待在大山,最远也就想过丽江那边。等老师他们来了以后就是,把我的眼界给打开了。让我就是看到外面原来还有那么大的世界,可以任我去闯 "。
德国哲学家说过,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群跨越山海的海安老师给宁蒗孩子们开启了一扇梦想之窗,唤醒了他们更大的世界。
三十二载风雨:从 " 江苏佬 " 到 " 海安舅舅 "
海安老师和小凉山的情谊却也远不止传道授业解惑而已。三十二年的山海情谊,早已融进彼此的人生。
三十二年一瞬,落在跋涉千里海安老师的人生里,是万余天把他乡作故乡的支教生活。是奋斗,也是坚守;是信念,也是情怀。


往返海安和宁蒗的部分车票


海安老师在给学生上课
景宝明,是第一任宁海中学教导主任。刚到宁蒗时,景老师整天都把精力扑在工作上。同去支教的妻子丁林秀常在他耳边嘀咕:这段时间身子不舒服,吃饭难下咽。景老师说:" 你先吃点药吧,忙过这阵子陪你到医院看看。" 可他总没有闲下来的工夫。1990 年 3 月,丁林秀到医院诊断,食道癌。他赶紧护送妻子回到江苏住院。但是,宁蒗的工作仍待开展。妻子也催促景宝明返回宁蒗。
然而,这一别,竟成为他和妻子的永别。这一年的 11 月 15 日,景宝明接到电报:妻子病逝。当他带着孩子们,经过 4 天的艰难跋涉返回老家时,深夜孤灯,只有老母亲守候在妻子的灵前。
1996 年教师节,中央电视台《综艺大观》节目,播出景宝明访谈录。主持人倪萍提及他的妻子,景宝明冲着摄像机号啕大哭,眼前只有亡妻的影子,平潮医院的诀别,花庄老家的长明灯……景宝明流泪,倪萍流泪,现场观众也流泪。倪萍话题一转,跟景宝明谈学生,景宝明滔滔不绝谈起他的彝族学生、摩梭学生、普米学生……
学生是景宝明最深的牵挂,宁蒗十年是他人生中最难以忘怀的记忆。至今,年过七旬的景宝明还保留着当年支教时的各种材料,有课堂教学评估,有学生成绩跟踪分析,有学籍管理细则……书已泛黄,扉页是你。" 海安舅舅 ",是一群人心系宁蒗的情怀。
朱朝书,亦是宁蒗人至今惦念的 " 海安舅舅 "。1995 年,在宁蒗民族中学支教任高三年级班主任的他接到家中电报:年过七旬的父亲患病住院。然而,高考在即,他无法分身,只能打发妻子回乡照料。
" 到宁蒗去!" 为了让儿子安心支教,病情稍好,老父亲便打算跟着儿媳回宁蒗。朱朝书起初坚决反对,因为害怕老父亲一路折腾再耽误了治疗。深明大义的老人,一再宽慰儿子身体没事,赶赴宁蒗时悄悄把自己终老的寿衣带在了身边。长途颠簸、气候反常,老人到了宁蒗便一病不起,短短数十天便离开了人世。学生们听闻消息,不约而同地抱着火葬用的木材,翻了两座山为老人送行。朱朝书说,他的父亲,永远留在了 " 小凉山 ",从此以后,他所有的牵挂都在宁蒗了。
还有连续五轮支教的丁爱军蒋蓉夫妇、筹集 18 万元设立专项奖学金的徐爱辉、为常年饱受 " 疥疮 " 之苦的全校女学生申请医药费的郑建华、孙亚琴……每一个 " 海安舅舅 " 背后,都有动人的故事。
海安老师们用时间改变了宁蒗人 " 石头不能做枕头,汉人不能做朋友 " 的成见,打消了 " 江苏佬,吃猪草 " 的隔阂。一声 " 海安舅舅 ",就是彝族人最生动的情感转变,它传递了彝族人对海安老师最诚挚的敬意和感谢。
很多年后,很多宁蒗人依旧记得每个 " 海安舅舅 " 的名字,记得他们曾经的大义付出,记得他们的倾囊相授。他们本是海安老师,最初与宁蒗相遇,成为小凉山的亲人;他们的温度藏进了学子们的行囊;他们经过漫长的旅程,春夏秋冬,改写着小凉山的未来。
教育高速公路:从 " 宁海之约 " 到 " 宁海效应 "
海安教师不仅仅推动了宁蒗教育的发展,更是通过教育这条高速公路,实现了行稳致远的 " 宁海效应 "。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支教是输血,培养当地的老师才是真正的造血。在新一轮合作中,宁海合作办学由 " 输血式 " 支教逐渐变为 " 造血式 " 支教,启动 " 青蓝工程 ":海安老师与本地老师对口结成帮扶小组,指导他们写教案、备课,提升业务水平。如今," 青蓝工程 " 已为宁蒗培养出 350 多位优秀教师,他们早已成为当地基础教育的骨干力量。


海安支教教师与培养的当地教师合影
很多海安老师数年后回到宁蒗,会发现自己当年的学生也变成了宁蒗的老师。" 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生我养我、培养我的地方,能在这里教书,也算是为家乡做一小点点贡献 ",海安老师是他们的精神原乡,"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 是孩子们守望的青春梦想。
一批批优秀学子走出大山,很多人学成后又回来建设家乡。随着越来越多的学子的命运和当地面貌的变化,宁蒗百姓的观念也彻底扭转了。宁蒗县原县委书记阿苏大岭感慨说," 全县老百姓的观念改变了,他们知道,这是唯一的出路,希望所在 "。越来越多的宁蒗孩子选择回到家乡,帮助更多的孩子走出大山,脱离贫困。宁蒗县现有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 7000 多人,其中有近一半是海安老师的学生。
32 年的接续努力,海安老师给宁蒗带来的不止是教育,更是一种精神,他们的风范、品格、胸怀,整整影响了宁蒗一代人。
首批海安老师刚到宁蒗时,不习惯当地的懒散状态,于是将海安工作的作息习惯搬到了宁蒗。鼓励学生 6 点起床上课,21 点晚自习下课;班主任每天第一个到教室,最后一个离开。学生生活作息的改变,带来一个家庭作息的改变。海安教师对待教育的敬业劲头,也鼓舞着宁蒗当地各行各业的工作者。
宁蒗人说,海安来的教师早上起得最早,把宁蒗的时间往前拨了两个小时;晚上睡得最晚,又把宁蒗的时间往后拨了两个小时。他们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时间观念,也打开了我们的思路和眼界。
海安老师的办学理念、工作精神、教育思想和方法,引发了 " 裂变效应 ",催生了宁蒗教育乃至社会各方面的深层次改革和竞争,沉睡千年的泸沽湖激起了阵阵涟漪。


如今的宁蒗县城


宁蒗民族中学学校全景
宁蒗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联鸿是宁海中学的第一批学生。他至今感念着海安老师的教诲。" 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位老师弄伤了三根肋骨,当时大家都想着可以不用上课了。没想到,老师一天都没休息,一边打着绷带,一边给我们讲课。" 原本吵吵嚷嚷的教室变得安静。李联鸿说,那个场景,自己一辈子也忘不了,自己第一次感受到人是有精神支撑的。
1990 年曾就读于宁海中学,如今任宁蒗县信访局局长的杨才华也对海安老师的负责态度记忆犹新。" 上学时候早晨天没亮,老师就在门口等着我们,数一数有没有学生没到 ",杨才华回忆," 在那个年代,没见过那样的老师,太特别了!"
如今,1989 年海安老师们在宁蒗种下的小树苗已长成郁郁葱葱的大树," 海安舅舅 " 的奋斗品格也写进宁蒗的未来之书。
宁蒗教育的大踏步跨越式发展,促进了宁蒗全县人口素质的整体提高,带动了贫困县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县财政收入从 1988 年的 696 万元到 2019 年的 3.1 亿元,增长了 45 倍;人均纯收入从 1988 年的 197 元到 2019 年的 19360 元,增长了 98 倍。老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海安老师与宁蒗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共同书写了教育扶贫的奋进篇章。
东西部教育扶贫协作,让 " 海安舅舅 " 义无反顾、走向贫困的小凉山,托起孩子们飞向大世界的翅膀;在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 的殷殷嘱托下," 海安舅舅 " 带着使命,为宁蒗送去内源式发展的 " 发动机 ",在脱贫致富的道路上,行稳致远;民族团结是发展进步的基石。" 海安舅舅 " 用爱春风化雨,滋润着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田,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植入心灵。
32 年,10 批,281 人次,一场承诺的接力,海安老师带去的是一个孩子、一个家庭命运的改变,更是一个地区思想观念与精神面貌的焕然一新。
他们像小凉山沟壑中的索玛花一样,芬芳一年又一年。
栏目主编:顾万全 张武 本文作者:人民日报客户端 文字编辑:杨蓉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More>
广告位




00853澳门论坛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