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浦东30年|北大清华交大教授发起,上海45天批准成立这所民办高校

[复制链接]

400

主题

400

帖子

123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23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4-16 11:19: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编者按:
本月 18 日是浦东开发开放 30 周年纪念日。三十而立,浦东从农田遍布变为如今高楼林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市委党史研究室采访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者、参与者、执行者,推出《奇迹:浦东早期开发亲历者说》。上观新闻推出相关口述文章,忆当年筚路蓝缕,也是从历史维度,为浦东开发开放再出发提供新的视角。


【口述前记】
袁济,1932 年 10 月生。1959 年— 1994 年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系讲师、副教授、教授;常务副系主任、科研处副处长、实验室处长、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校长助理。1992 年— 2012 年任上海杉达学院常务副校长、董事会副董事长、校长、党委书记。袁济是上海杉达学院创办人,推动并见证了上海杉达学院的诞生与发展。现任上海杉达学院董事会常务董事。
口述:袁济
采访:年士萍 胡迎
整理:胡迎
时间:2019 年 12 月 4 日
如果没有浦东开发开放,也不会有杉达大学。浦东这块热土对杉达大学的成立、发展都非常重要。上海敢为人先的城市气度和大量优质的教育资源,为杉达提供了深厚的根基。
都想多做点事
我们这一辈人总觉得做的事情太少,都想多做点事。
金桥开发公司举行开业典礼时,交大翁史烈校长和我应邀参加,我当时是校长助理负责学校科技开发工作。典礼上金桥开发公司总经理朱晓明同志对我说,要给我们两间房子。他希望交大的科技公司进驻金桥,起到带动作用。
1992 年初,小平同志发表了振奋人心的南方谈话,这对知识界起到动员作用。所以我给晓明同志提了建议,可以邀请最好的学校联合起来支持浦东开发。当时清华、北大都开始做有关科技研发、成果转让的项目,交大也经常与他们交流切磋。我想三校如果能联合起来支持浦东,一定会产生推动作用。我就去联系,结果讲成了,三所大学决定进驻浦东,联合成立上海杉达高科技公司。
" 杉达 " 是 " 三大 " 的谐音,指三所大学。杉树刚直挺拔、成才快还防腐;达有发达、兼济天下的意思。公司就在金桥开发区注册,金桥很感谢这三所学校,在公司基础建设上也给予我们很多帮助。
注册了公司以后,我们碰到一个问题,拿出什么样的产品比较好呢?当时交大有很多老教授对我说,我们现在都要退休了,但自问还是有用之才,是不是能办所学校?当时,三所学校退休的教授、副教授有近 800 人,800 位教师办所学校条件是相当好了。另外我们了解到,日本的很多私立大学都会从一流高校聘请退休老师去他们那里工作。
请退休的优秀教师来我们创办的学校执教,也可以算作高校知识分子延长工作年龄、继续发挥作用的有效途径。如果他们一到 60 岁就退休回家了,还是很可惜的。于是我们把三校准备办一所大学的想法告诉了朱晓明同志,他说行。晓明同志认为金桥既然是一个开发区,必然有强大的集聚效应,教育配套、医疗配套都应该跟上,这个理念当时是很超前的。于是他给我们批了土地用于学校注册,但像办校的许可、校舍、经费等条件,我们都不具备,怎么办呢?


克勤克俭,奋力起步
上世纪 90 年代初,全国只有公办的高校。要申报一所全日制民办大学,国家教委不会批准的。我们当时提出办学的想法,上海教卫党委非常重视,让我们赶快上报。后来我们才知道,上海已经在考虑打破单一公办教育体制,试点民办学校。
1992 年 6 月 26 日在筹备会议上,我们提出创办 " 杉达大学 " 的设想,得到三校领导及市教卫党委的肯定。8 月 11 日,市高教局正式下文,同意筹办 " 杉达大学 ",学校可于当年在全国范围内按国家高考语数外三门成绩直接面向社会招生。整个过程仅仅用了 45 天,创下了新中国高校教育史上办学审批速度之最。新办一所民办学校,实现体制上的巨大突破。幸亏我们注册在浦东,中央有政策上的照顾,开发区内的事项上海可以作主。如果不是这样,办校的设想就无法实现了。
另一个难题,校舍到底在哪里?文革后,为弥补本行业职工在文化上的短板,不少行业成立了职工大学。上海纺织业就有近 10 所职工大学,其中最好的一所,教室、图书馆、食堂、招待所一应俱全。我们去看的时候,这所学校的历史任务差不多已经完成,空在那里。我们就把纺织职工大学租下来,虽然只有 20 亩土地,但教育设施齐全。
校舍问题解决了以后,时任市高教局局长、教卫办主任王生洪同志来找我,问我们准备请谁来做校长?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有想过,所以就请市里面推荐一位真正热心教育的人来做校长。生洪同志就推荐了李储文同志,他认为如果请李老来做校长,办学资金的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李老在这方面非常有影响力。
我那个时候还不认识李老,就到办公室去找他,请他做新学校的校长。储文同志人很实在,他回答我的第一句话,就是他对教育还是很有感情的。李老曾经在西南联大做过学生服务社的负责人,他说如果中国从上到下、从官到民都重视教育,那么中国的文明昌盛指日可待。
但李老又说,我没有做过教育工作,做校长不合适。我还是希望李老加入到我们的办学队伍中,就对他讲了一件事情。我说美国第三任总统杰斐逊的墓志铭谈到了三条,第一条是参加了独立宣言的起草;第二条是起草弗吉尼亚宗教自由法案推进了政教分离;第三条就是创办了弗吉尼亚大学。杰斐逊认为自己对国家的贡献就这三条,并没有讲自己做过总统。李老听了,说我也参加,但是我不做校长。我说您做董事长那也很好。
李老马上又给我介绍一位爱国人士,瑞兴集团的古胜祥先生。古先生心系教育事业,联系上以后他说,你们需要什么?我们要了通讯、快速印刷、计算机、语言实验室等基本设备,隔了一年就全部到位。李老后来还跟我建议,校长就到交大请一位。我们最后请到了杨槱院士做我们第一任校长。
在 1952 年中国高校院系调整,裁撤所有私立大学 40 年后,经评估核准,由北大、清华、上海交大部分教授发起举办的全国第一所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全日制民办大学就这样办起来了。
我们在纺织职工大学校舍待了两年,后来对方不允许我们继续租了。这一难关又是朱晓明同志帮助我们解决。1994 年 6 月,金桥开发公司以捐赠 40 余亩土地并低价转让旧有用房的方式,支持杉达办学。此举圆了杉达师生的校园梦,结束了学校初创时期没有校舍的历史。有了自己的土地和校舍,我们又在古胜祥先生、曹光彪先生的捐助下,先后建起古胜祥教学楼和光彪综合教学楼。
学校慢慢发展起来之后,还有一小段插曲。杨槱院士做了 5 年校长,交大提出能不能请杨老回去,为造船系再培养出一位学科带头人。当时正好谢希德先生从复旦退下来,我们就准备邀请谢先生出任校长。谢先生问,杨老师很好,你们怎样安排?我们告诉她,杨老要回交大造船系培养带头人。谢先生就同意了,她说,一是参加探索,第二也为中国民办大学做一点事情。谢先生做校长,影响一下子就大了。时任浦东新区管委会主任周禹鹏同志知道了,说给 10 亩土地作为见面礼感谢先生做杉达的校长。这样一来,学校在浦东共拥有 50 余亩土地,这是我们的立足之本。


以诚信对待社会
杉达的办学理念有三条,以诚信对待社会,以严谨教育管理取信于社会,以较高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
第一条就是讲诚信。我们学校安排专人督促毕业生按时归还银行助学贷款,走好踏入社会第一步。杉达毕业生的按期还贷率持续保持在 100%。建校初期,居然发现 10 多个学生考试时夹带学习资料。按照当时教育部规定,作弊是要被开除的。但我们觉得把学生推向社会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能作弊,学校应该担负起一定责任。因此我们采取 " 中止学习 " 的处理办法。凡是作弊被发现,学生一律 " 中止学习 " 不少于半年,但保留学籍。也就是说,犯了错误的学生,不能来学校上课,但可以问同学借笔记,把相关的功课学好后,学校会给予一次参加期终考的机会。小年轻也都要面子的,痛定思痛,回去就铆足一股劲,争取尽快回到学校。
1996 年开始,新加坡著名爱国华侨、企业家莫若愚先生和夫人在学校设立了 " 智瑾奖助学金 ",专门资助品学兼优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有名学生因为家庭变故生活上比较困难,得到了资助。一段时间后,这名学生的生活条件稍有改善,就主动提出终止领取助学金,把助学金留给更需要的同学。莫若愚先生非常感动,亲自带着当时价值不菲的笔记本电脑从新加坡赶到上海,将电脑奖励给这位学生。他说,中国只要有 5% 这样的诚信青年,国家就大有希望了。这件事情在校园中传为美谈。莫若愚先生过世后,我们学校凡是享受过 " 智瑾奖助学金 " 后来留校的教职员工,每年都去祭扫,一直延续到现在。一所学校应该以这种诚信、感恩的氛围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以严谨的管理取信于社会
我们办校还坚持一项原则,以严谨的教育管理取信于社会,就是要做到公平。学校对违纪学生的处理决定都是要上会的。不论是谁要进校,我们都不收赞助费,这个口子不能开,杜绝一切利益交换。
当时浦东给我们学校土地、给我们优惠支持,我们也想有所回报。采取什么方法呢?民办学校还是有一定自由度的,我们和市招办、考试院商量,只差录取线一分的浦东考生。但实际上,所有报考杉达差一分的学生,我们一视同仁都招进来。这样就不会违背公平的原则。
谈到杉达与浦东的关系,又有一段插曲。浦东校园扩充时,当地农民动迁的非常快,300 多亩土地 15 天就动迁完了。我们还准备买下毗邻学校的一座社区公园,作为学生活动场地和学校绿化配套,并继续对周边居民开放。同时我们承诺,当地居民子女报考杉达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不收取任何赞助费。一开始当地政府以每亩 8 万元的优惠价向学校收取土地款,没想到周边居民联名给镇政府提建议,要求将地价再降下来一点。最后土地价格调整为每亩 5.6 万元,学校节省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后来了解下来,很多居民之所以出面反映情况,都是因为子女享受到倾斜政策而考进杉达。当地居民给予我们学校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信任与支持,学校与浦东是在互帮互助中共同发展进步的。
杉达创办初期,师资队伍中有不少是来自上海各个高校的退休教师。有一次古胜祥先生问我还要什么东西吗?我就讲要小型面包车。老师们住的比较分散,来学校上班不方便,学校应该用车接送他们。古先生就捐给我们 5 部面包车。当时上海高校没有接送老师上下班的,我们开了这个先例。尊重老师不是空口讲的,必须付诸行动。我们学校副教授及以上骨干教师配置一人一间的办公室,讲师配两人一间的办公室。李储文同志还讲过一句话,教师的待遇就高不就低,学费的水平就低不就高,这一条我们一直在坚持。
以较高的教育质量回报社会
杉达成立时是一所大专院校,但我坚持教师必须要请一流水平的。学校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假如我们请的都是一本院校水平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绝对不止大专水平。不同水平教师的教学习惯、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模式还是有所区别的。把最优秀的教育资源用在教育学生上,中国的教育才能真正有所发展。想方设法把最好的教育资源集中到学校,这所民办大学一定能够办出名堂。
杉达创立之初,数学学科不用大专教材,按照本科水平授课,但是需要补考的学生还是按照专科的水平来要求。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也尽量坚持英语小班化教学。学生基础不够,我们就把学时加倍。1994 年杉达第一届两年制专科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通过率是 80.4%,六级通过率是 20.1%,领先于国内同类院校。办教育,就是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拓展空间,而不是算一本经济账。追逐金钱的人,是办不好教育的,只有真正热爱教育的人才能把教育办好。
1994 年和 1995 年,杉达从两年制毕业生中选派 11 名学生到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插班学习。这些学生经过努力,全部获得了就读大学的本科文凭和学士学位,而且部分学生的毕业成绩还是位列前十名的。2000 年开始,我们学校在专科班尝试中外合作办学,开展全球教育项目,学生考取英美高校并完成本科学习,更有学生继续深造,获得诺丁汉大学、曼彻斯特大学等学校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只要我们的教师优秀、学生努力,哪怕起点不如别人高,学生照样可以成材。
杉达创办之时,外媒就有报道:" 中国政府一经决定开放浦东,就伴随有私立大学的诞生,这充分证明了上海有着深厚的文化和经济底蕴。" 事实确实如此。2002 年 3 月,我们学校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上海第一所本科民办高校。我们充分相信,杉达学院将和其他民办学校一起,在上海教育发展的大潮中,沿着正确的航道,驶往理想的彼岸。
栏目主编:王海燕 本文作者:年士萍 胡迎 文字编辑:洪俊杰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More>
广告位




00853澳门论坛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