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4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呼和浩特的蒙餐是一种怎样的美味?

[复制链接]

932

主题

1279

帖子

3441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44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3-10 12:5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呼和浩特的蒙餐

呼和浩特市内,有数不清的奶茶店。单拿著名的“格日勒阿妈奶茶”来说,一杯看似简单的奶茶,竟也需要7道工序。

莜面颜色偏褐色,有味香、筋道的特点。从生的莜麦变为熟的莜面,需要经历“三次生三次熟”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三生三熟”。
呼和浩特的羊杂碎遍布大街小巷,十家饭店中八家都有这道菜。羊杂碎主要包括羊的五脏六腑和头蹄,一定要新鲜,否则根本没有嚼头。
一提到内蒙古,人们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必定是一望无际的草原,一匹匹悠闲吃草的骏马,牧人们穿着蒙古袍,或载歌载舞,或围在篝火堆旁大口喝着香甜的马奶酒……当然,内蒙古不仅有草原,还有一座座现代化城市,例如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
一座城市的文化特点,往往就体现在饮食上面。作为民族多元化的城市,呼和浩特的美食也同样多元,融汇了各民族、各地区的经典佳肴,并取长补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蒙餐”——没有任何界限,任何人都能尽情享受。
鲜奶,呼市饮食的根基需要7道工序的奶茶
要谈到呼和浩特的美食,首先离不开“奶”字。行走在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很容易闻到一股股浓郁的奶香,这是因为,呼和浩特的饮食文化根基,正是鲜奶。
很多人都应该听说过马奶酒,无论是在文学作品里还是在影视作品中,只要有表现蒙古族人民生活的片段,总离不开马奶酒的身影。事实上,不仅是马奶酒,草原子民向来热爱乳制品,因此所谓的蒙古酒,其实便是奶制酒。


蒙古族用五畜的奶液酿造奶制酒的历史十分悠久,据专家考证,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奶制酒能暖身、开胃、加快血液循环、理气安神。北国常年气候寒冷,尤其在冬季,奶制酒就显得尤为重要。蒙古族人喝奶制酒,早已成为习惯。而其实,蒙古族人对鲜奶的热爱远不仅如此,在日常饮食中,鲜奶从来都是重中之重。拔丝奶酪、酸奶饼、奶皮子、奶豆腐……这些如今在呼和浩特的大街小巷中最常见的美食,从一代代游牧民手中流传至今,而其中的“奶”字,便是每个蒙古族人的血缘见证。
呼和浩特是一座多元的现代化城市,但草原上的野性依然扎根于此。无论民族怎样融合,有些传统依然不变。在这里,奶制品绝不仅属于蒙古族人,而属于整个呼和浩特。事实上,呼和浩特已经跟“奶”分不开了。那遍布大街小巷的奶制品,便是最佳证明。2005年,呼和浩特也如愿以偿地获得“中国乳都”的称号。
鲜奶存在于呼和浩特饮食的方方面面,其中最典型的当属奶茶。呼和浩特市内,有数不清的奶茶店,当然,这里的奶茶店出售的绝不是塑料杯式的快餐式奶茶,真要比较起来,倒有些像英国下午茶。拿著名的“格日勒阿妈奶茶”来说,一杯看似简单的奶茶,竟也需要7道工序。先是“泡”,指要在日出之前泡好青砖茶;再是“熬”,即将茶叶熬开;再是“扬”,要将熬开后的茶叶扬81次;然后是“澄”,指将茶叶从茶汁中澄出;然后又“炒”,用黄油炒小米,炒至金黄;然后是关键的“兑”,按照配方,兑好茶叶和炒米;最后才是“烧”,烧开奶茶,并加入黄油。
呼和浩特可以有很多个定义,但其中必定有这样一个:一座充满了奶香的城市。
“三生三熟”的莜面五大系列,17种常见做法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呼市人的饮食习惯应该是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此话不假。但别忘了,呼和浩特位于中国北方,因此面食同样深受呼市人欢迎。而在众多面食种类中,呼市人对莜面情有独钟。
莜面并非内蒙古独有,但呼和浩特的莜面却与众不同。在呼市,莜面特指武川莜面,产自呼和浩特市的武川县。武川县位于大青山北侧,这里的土质多为黑黄交错的沙土。集中的雨水和长时间的日照,为莜麦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武川的莜麦没有病虫危害,也无需施化肥,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食品。
所谓莜面,就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颜色偏褐色,有味香、筋道的特点。按说面食的制作应当简单,但制作莜面其实不然,从生的莜麦变为熟的莜面,需要经历“三次生三次熟”的过程,也就是所谓的“三生三熟”。当莜麦成熟、收割后,要进行脱壳,随后,籽粒需放入锅中炒熟,然后才能打磨成面粉,此为“一生一熟”;和面时,则要加入开水,在和面的同时,莜面粉又“熟”一次,此为“二生二熟”;最后,再将揉好的莜面制作成各式各样的食品,经过最后的烹饪,最终达到“三生三熟”的境界。
莜面的制作方法灵活多变,风味也各有千秋,大体分为五大系列:蒸、炸、氽、烙、炒。而常见的做法则有17种之多,如窝、馀、钝、饺、丸等。其中最常见的做法,是“莜面窝窝”,外形类似于蜂窝状,制作手法看似简单,全在一推一拈之间迅速完成,其实极富技术含量。此外,食用莜面窝窝还需要汤料,汤料又分热汤和凉汤两种,热汤通常指羊肉汤,凉汤则一般用各类蔬菜、佐料、汤料搭配而成。食用时,香醇的莜面加上浓郁的汤汁,让人唇齿留香,回味无穷。据说这是呼市人最简单的吃食之一,因为主妇们往往在哼唱歌曲的同时,就做出了这道美味。
呼和浩特市内,莜面馆众多,有趣的是,这些莜面馆的名字往往叫做“莜面大王”,例如“五四莜面大王”、“裕丰莜面大王”、“半亩地莜面大王”等,足见呼市人不仅喜爱莜面,更为此感到骄傲。


从“乌叉”到“羊背子”婉约的“蒙古八珍”
呼和浩特的美食除了莜面,自然也离不开肉食。在各种各样的肉食中,呼市人对羊杂碎情有独钟,老呼市人更是连早晨都要来一碗。大早上吃羊杂碎,听起来似乎有些重口味,但其实正宗的羊杂碎肥而不腻、鲜美无比,确实是早餐的绝佳选择。
呼和浩特的羊杂碎遍布大街小巷,十家饭店中八家都有这道菜。羊杂碎主要包括羊的五脏六腑和头蹄,一定要新鲜,否则根本没有嚼头。
传说中,羊杂碎的起源与成吉思汗有关。据说当年成吉思汗领兵西征西夏时,被敌军围困于荒山野岭中,因粮草供应不足,无奈之下,掌管后勤的将士便将丢弃的羊内脏重新拾起,洗净后将其剁碎,放入锅中烹煮,佐料则是少许盐和从野地里采来的野香菜。没想到如此煮成的羊杂碎,出锅后竟香气扑鼻,将士们个个大快朵颐。后来得胜归家,便将这道菜的做法告诉了家人,羊杂碎便流传了下来。


羊肉是蒙餐中的主食之一。蒙古族人向来好客,从古至今,一旦有客人到来,待客的最上品便是“乌叉”或“羊背子”。“乌叉”就是烤全羊,也被蒙古族人誉为“餐品之尊”;而“羊背子”则特指羊脊上第7肋骨至尾骨,再加上四肢、头、颈、胛部分,放入锅中烹煮,只加少许盐即成,是蒙古族人的“最敬之食品”。此外,在呼和浩特,“全羊席”自然是少不了的大餐。全羊席因地区风俗的不同而略有差异。总体来说,除喜宴之外,其余宴席并不是要将整头羊端上桌,而是将羊的各个部位制成不同的菜肴,一一有序地上桌,最终象征全羊。吃全羊席时,餐具中绝不会有筷子,而是一把把锋利的蒙古刀,足见奔放豪迈的蒙古风情。
全羊席一共有76道菜,但每道菜品的名字中绝不露“羊”字,而是选用极其雅致的名字,如“樱桃红腐”、“清炖百合”、“五香兰肘”等,十分讲究。别看蒙餐大多面相不佳,但在名字上面,即便是与以婉约著称的江南菜品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在“蒙古八珍”中,8道菜的名字分别是:“醍醐”、“麆沆”、“野驼蹄”、“鹿唇”、“天鹅灸”、“元玉浆”、“紫玉浆”、“玄玉浆”,也算集中了蒙餐中的精华。
如果你有幸亲临呼和浩特,虽然眼中不见那茫茫草原,但在大街小巷的食肆散发出来的美味中,则充满了浓郁的草原味道,令人垂涎欲滴。




作者:张馨月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



特别声明
本文为自媒体、作者等在百度知道日报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知道日报的观点或立场,知道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合作及供稿请联系zdribao@baidu.com。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26

主题

1212

帖子

3266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266
沙发
发表于 2020-3-10 13:30:11 | 只看该作者
家乡的美食,总是让人垂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901

主题

1248

帖子

3327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3327
板凳
发表于 2020-3-10 13:59:30 | 只看该作者
享受接吻感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推荐阅读 More>
广告位




00853澳门论坛X

0511.net镇江网 分享生活 温暖你我

0511.net镇江网|镇江大小事,尽在镇江网! 镇江网由镇江亿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组建。镇江网汇集了镇江本地新闻信息,视频专题、国内外新闻、民生资讯、社会新闻、镇江论坛等。镇江网是镇江地区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门户网站,是镇江人浏览本地新闻的首选网站。...

点击查看详情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友情链接